(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今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歸結起來就是要把握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三者的關系。
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7月9日,在井陘礦區,冀中能源井礦集團瑞豐礦業公司煤礦井口被混凝土澆筑封閉,徹底關停,退出產能30萬噸/年。這也是市域范圍內最后一家煤礦企業。
去產能,鋼鐵煤炭是重中之重。對此,《實施意見》明確,我市將積極建立健全產能結構優化機制,堅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技術、安全生產等標準,制定產業禁投負面清單,嚴禁違規建設鋼鐵、水泥等行業新增產能。對產能過剩行業無手續或手續不符合規定的違規項目,以及高污染高排放、長期違法違規排污的企業進行全面清理。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有區別的階梯性、懲罰性水電氣等價格,用市場手段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過剩落后的產能淘汰下去,空出來的位置將被新的高成長的產品所替代。一場加快優化產品結構的戰役,也已愈發壯觀。在敬業、石鋼等鋼鐵企業,特種鋼、優質鋼等中高端產品供給不斷增加;在行唐,迎新集團的Low-E玻璃生產線,生產出附加值更高的玻璃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為進一步提升企業去產能的積極性,《實施意見》在強調堅決化解淘汰一批過剩和落后產能的同時,也對政策激勵機制進一步強化。制定出臺企業壓減過剩產能獎補、職工安置、土地等激勵政策,爭取的中央、省級資金優先支持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引導企業主動壓減、淘汰產能和轉型、轉產。對有前景、效益好的企業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實現企業脫困發展。
妥善出清“僵尸企業”
所謂“僵尸企業”,是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于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
這些企業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而放棄對它的救助,社會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綁架勒索性的特征。于是,摸清底數,也便成了首當其沖的任務。
如何讓“僵尸企業”入土為安?《實施方案》提出了“分類處置”的辦法,將“實行一企一策、分類處置,通過兼并重組、改造轉產、清產合資、破產重整等方式,依法依規穩妥推進‘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市場。”
特別指出,將國有“僵尸企業”作為處置重點,支持設立股權融資平臺,鼓勵非國有資本依法參與改制重組。簡化產權、股權交易評估等程序,在法院設立“僵尸企業”破產處置綠色通道,加快“僵尸企業”出清進度。
在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面,我市也將建立“僵尸企業”產權、股權交易信息發布機制,對“僵尸企業”有價資產進行重新整合,利用資本市場等途徑盤活企業資產。同時,支持金融機構盤活沉淀在“僵尸企業”的金融資產,對于債務規模5億元以上且涉及三家以上債權銀行的困難企業,按照全省統一部署,成立債權人委員會,確保成員、銀行協調一致,做好企業債務處置和風險化解。
出清“僵尸企業”的同時,《實施意見》特別指出要強化保障政策托底。積極落實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困難職工,按照規定程序納入保障范圍,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推動房地產功能轉型
上半年,受“石二十條”及銀行貸款利率下調、稅率調整等政策影響,我市房地產市場保持健康平穩發展,商品房成交403.79萬平方米,二手房成交183.50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5.27%和51.68%。
努力擴大住房有效需求、多措并舉拓展市場消費,也成為未來幾年我市地產行業“去庫存”的重要內容。
對此,按照《實施意見》有關政策,我市在科學調配用地規模的同時,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大對農民進城購買普通自住住房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相對應的信貸產品。大力推行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對棚改居民采取安置補助方式,鼓勵其在本地范圍內購買存量商品房。
同時,鼓勵房地產企業從單一的開發銷售向租售并舉模式轉變。支持物業服務企業兼營住房租賃業務,允許機關事業單位以租賃方式解決辦公用房缺口。建立租賃市場房源信息平臺,扶持小微企業和創業孵化基地通過租金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充分利用庫存商業用房,大幅縮短商品辦公用房去庫存周期等。
引導鼓勵發展跨界地產。鼓勵已取得合法手續且入駐使用的既有庫存商業商務建筑、工業倉儲建筑及未開發的商業商務用地,用于發展養老、文體、醫療等公共設施或研發、大眾創業、“互聯網+”等政策支持的新興產業。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