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人民幣將正式加入sdr,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籃子中冉冉升起的一枚新星,這也成為20多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個里程碑事件。
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把收益和成本的問題實實在在地擺在了世人面前。但應該明確的是,人民幣還遠遠達不到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其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不能照現有國際貨幣生搬硬套。近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內部課題《人民幣國際化回顧與前瞻:收益與成本角度的分析》完成了中期報告,課題指出:國際貨幣體系是“中心—次中心—外圍”的結構,這決定了國際貨幣的構成也存在中心—次中心的層次性,某種國際貨幣作為國際本位貨幣(或者說中心貨幣、關鍵貨幣),而其他國際貨幣只是普通國際貨幣。
這種結構決定了貨幣國際化的成本收益也存在層次性。從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對比情況看,貨幣國際化的成本和收益,與該貨幣的國際地位相關。該貨幣的國際地位越高,或者說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處于壟斷地位,貨幣發行國將會獲得更多的收益而承擔較小的風險;反之,國際地位低,風險可能會高于收益。當前,美元無疑處于中心貨幣地位,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人民幣顯然不能與之平起平坐。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成本和收益的衡量,顯然不能生搬硬套美元的標準。
我們需要以平常心看待人民幣國際化,不宜過于計較短期的利益得失,應從戰略層面和長遠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不會一馬平川,很可能是呈波浪式前進的態勢,關鍵是要控制波浪的幅度,防范人民幣國際化的逆向發展。全球競爭中的趕超者對其貨幣國際化,應有完整的認識與足夠的耐心,在積極爭取參與協調并維護已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同時,抓住并不斷積累可以利用的時機,才是慎重而精明的策略安排。
具體到市場的微觀主體而言,個人、企業和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可以從人民幣國際化中受益。雖然很難定量測算出人民幣國際化給居民個人和機構帶來的好處有多少,但是它們的的確確存在著。
對于個人來說,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升,有利于促進我國居民的長期消費水平。相關數據分析顯示,自2009年人民幣國際化提速以來,我國居民境外旅游和留學增速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應該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影響。
以美元為例,由于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過剩儲蓄都會流向美元資產,這不僅額外增加了美國的資金供應,也在某種程度上壓低了美國的利率水平。美國通過借貸為其國內的過度消費不斷融資,這也最終導致了美國的高消費。
此外,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其居民的投資渠道就越多,可選擇的投資面越廣,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產配置,這樣有助于實現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已使得個人的投資渠道得以拓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滬港通”。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也為雙向跨境投資提供了新的機制。現在,“深港通”已經獲批,即將啟動,“滬倫通”也已提上日程。
當然,由于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仍然不高,并且受制于我國仍然存在的資本項目管制,我國居民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產配置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對于企業來說,在跨境結算中使用本幣進行國際支付,可以直接規避匯率風險,節省匯率風險管理費用,幫助企業減少匯兌成本并節約時間。據央行調查發現,企業使用美元等外幣結算的綜合成本比使用人民幣結算高約3%。所以,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我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增加在企業國際經濟交往的競爭力。據悉,實施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來,累計為企業節約的相關成本可能已經高達7000億元。
而且,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有助企業走出去,增強國際競爭力。國際貨幣往往存在離岸金融市場,由于它較少受到東道國監管,且可以享受東道國給予的特別稅收優惠,所以,相比在岸市場,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款利率會稍高,而人民幣債券、貸款等利率則稍低,這就相應降低了我國企業通過離岸市場的融資成本。另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人民幣在國際上接受程度的提高,我國企業可以人民幣資產作抵押,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最優融資安排,從而實現融資成本最小化。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銀行部門這些年從人民幣國際化中獲得了不少好處。資產業務中,開展人民幣貿易融資和境外貸款是跨境人民幣資產業務獲得的主要機遇。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貿易融資的重要資金來源。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負債業務的好處更加顯著。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結算行、清算行等身份吸收了相對便宜的境外人民幣存款,相當于獲取了低廉的資金;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在境外以低利率發行債券融資。中間業務從國際化中獲得的好處已經為國際經驗所表明。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迅速發展,都與這些國家的貨幣國際化密不可分。人民幣中間業務正在成為中資商業銀行業務的新增長點。
除了傳統業務,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也隨著機構的海外擴張和海外資產比重的提高而得以強化。截至2015年底,五大銀行共在全球設立了1258家海外分支機構,五大銀行(工、農、中、建、交)覆蓋的國家(或地區)已經分別達到了42個、14個、46個、25個、13個。伴隨著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增加,其海外資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09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啟動之后,五大銀行的海外資產規模快速增長。五大銀行海外資產增長6年間增長了2.8倍,從2009年底的26339億元增長到2015年底的98756億元,年均增速達24.6%。
當然,國際化過程給中資銀行業帶來的不僅是收益,還有挑戰,在人力資源管理和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商業銀行都需要迎接并應對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嶄新挑戰。
明遠經常專注研究國際形勢以及各國之間的動態對于不管之前在現貨(現貨黃金、現貨銀、現貨銅、原油以及天然氣)方面操作不理想,或是虧損太多以及手上還套著單子、鎖倉了的朋友,都值得去好好把握行情;我知道被套的朋友心里無比焦急,朋友們一定要記住,心態才是解套的唯一良藥,迷茫的你可以試著和明遠(V信公眾號:明遠論金)交流一下,沒有誰能陪你走到天涯海角,也許哪一天你就需要我了呢?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