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可能腸穿孔了,當地醫生說要開腹,您能幫忙看看嗎!”近日中午休息時,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肛腸外科主任金永軍接到一個老病人的求助電話。
原來,43的張先生(化名)酷愛吃魚,恰逢最近朋友聚餐較多,幾乎頓頓有魚,他別提多開心。而在某次聚餐后,張先生感覺腹部隱隱作痛,起初他只當是吃多了消化不良,沒太在意。沒想到第二天疼痛加劇,就近就診后,腹部CT檢查發現結腸處見條索狀密影穿行,腸壁周圍炎癥明顯,提示腸穿孔可能。
(資料圖)
“情況比較危及,可能需要住院開腹探查。”醫生的話讓張先生慌了,便托朋友四處求醫,這才有了文章開頭一幕。
入院后,金永軍主任詳細查看了張先生各項檢查化驗結果,結合他的近期飲食,考慮是魚刺穿破了結腸,基于多年的腸鏡操作經驗,金主任耐心安撫張先生:“別緊張!我們先不開腹,可先嘗試創傷較小的腸鏡下取刺。”
腸鏡當天,金主任又特地聯系了肛腸科專家林建江教授一同鏡下取刺,兩位專家默契配合,約20分鐘,魚刺便被完整取出,術后張先生恢復良好。
金永軍主任特別提醒,在吃魚、棗等帶刺帶核的食物時,定要加倍小心,有些人在魚刺卡喉后會喝醋或吞饅頭,企圖把異物“順下去”,此時硬物很可能順著消化道停留在腸腔,有刺破腸壁導致腸穿孔的危險。
在不少人印象中,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做開腹手術,其實結腸鏡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大用處:
部分結直腸癌患者早期可能有便血、腹痛腹脹、大便難解、大便形狀變細等癥狀,但也有很多結直腸癌患者早期是沒有不適癥狀的,結腸鏡就是結直腸外科醫生的第三只眼睛,它能進入腸腔,探查腸子內的異常,行病理檢查、確診癌前病變,是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
腸息肉是一種向腸腔內突出的良性贅生物,可發生于腸道的任何部位,以大腸息肉最為多見。80%~95%的大腸癌都是從小息肉到大息肉,再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再發展為癌,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年以上時間。我們可通過腸鏡在腸息肉癌變之前或癌變之初發現并切除,就能避免它進展為結直腸癌。
此外,有些較小的誤食或誤入,如魚刺、棗核、筆帽、假體等,卡頓在大腸內,不能經肛門或喉鏡取出的,可經腸鏡取出,創傷小,做到不開肚子就能把異物拿出來;對下消化道出血,部位不明確或藥物止血效果不佳或急性出血的患者可在腸鏡引導下找出出血點,使用止血夾或局部凝血藥物噴撒止血。
“現在很多人還沒進行腸鏡檢查,一方面是缺乏自我健康的意識,另一方面可能是對腸鏡檢查操作的不了解,從而產生抗拒心理。”金主任介紹,其實現代腸鏡技術發展已很成熟,若害怕疼痛難受,可選擇無痛腸鏡,只需要舒舒服服睡一覺,腸鏡就做完了。如果您符合以下情況,建議盡早做腸鏡檢查:
1、40歲以上人群,即使沒有不舒服也建議做一次腸鏡體檢;
2、父母兄弟姐妹有結直腸腫瘤家族史、腺瘤家族史的,家屬需行腸鏡檢查;
3、自身有結直腸腫瘤史;
4、有腹瀉或大便次數多、便秘、大便解不盡感、便血、大便變細的人群;
5、既往有結腸息肉的患者;
6.長期吸煙、喝酒、缺乏運動、高鹽高脂飲食的人群;
7.大便化驗提示有隱血的老年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