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高品質生活的首要前提。2020年,“社區健康師”項目在楊浦應運而生。三年的時間里,該項目持續走出校區、邁入社區、延伸至園區,探索構建了多方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生態。而將關口前移,不僅僅是“社區健康師”的著眼點所在。
從每日早起的微信群問候,到重點人群的一對一通話,再到上門確認當天電話不通人員的具體情況,成為“家庭醫生健康助理”后,他比以前更加忙碌;聽說“家門口”有了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后,“準爸爸”馬上掃碼加入,全方位育兒指導在社區“遍地開花”;三級醫院優質資源下沉,置管患者無需奔波,血管通路護理在社區就能做……
(相關資料圖)
楊浦如何讓醫療健康服務的“家門口”屬性越來越強?
社區健康師的微信里為什么有27個群?
社區健康師、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王小春的微信里有27個群,“每天我們都會在群里收集問題,對比較集中的問題給予解答。”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對心理問題的治療至關重要。王小春說:“我們把服務、課程送到老百姓身邊,在課程互動中就可以完成一些初步的心理評估,既普及健康知識,又能及早發現問題。”
“這個測試的是動態平衡能力,分數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強……”2021年,長白新村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社區健康師為參加“老年人防跌倒”項目的居民進行體質檢測。來參加的都是在家庭醫生數據庫“掛名”的腦卒中患者。患者在完成力量、平衡能力等多項測試后,可以得到一份身體功能的綜合報告。
居民佘治宜測完后很高興,因為她好幾項測試結果都好于同齡人。“有了腦卒中癥狀后,我就趕緊去了醫院,4小時內就進行了溶栓治療,因此沒有留下后遺癥。”佘治宜說,她每天堅持鍛煉,小區里的健身器材玩得“很溜”。
那時,長白新村街道已試點啟動“老年人防跌倒”干預項目。上海體育大學的社區健康師們和長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團隊一起,為腦卒中患者開展健康干預。
針對結果不太理想的居民,社區健康師則為他們開具一張長達6個月的“運動處方”,用“體醫融合”的方式,幫助他們改善現有狀況。
健康,是高品質生活的首要前提。2020年,楊浦聚焦社會健康管理新要求和市民群眾運動健康新需求,深化拓展區校“書記手牽手”合作機制。同年6月,楊浦區委聯合上海體育大學黨委打造的城市管理精細化創新項目“社區健康師”應運而生。
“社區健康師”項目是以上海體育大學“體育學”國家一流學科為支撐,著眼將健康關口前移,通過聘請奧運冠軍、金牌教練、科研團隊等,下沉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站點)和為老服務綜合體等地點,提供有關運動營養、科學健身、傷病防護、心理調適與在線服務項目“4 1”的多樣化服務內容。
6月16日,2023年“社區健康師”項目發布會暨項目三周年系列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創智天地舉行。如今,上海體育大學的12個院系黨組織已和楊浦12個街道黨工委進行結對共建,形成了由黨員師生聯合醫務人員、科研人員、運動員、教練員等專業人士組成的社區健康師團隊,定期定點深入社區,圍繞“吃、練、防、調”四個維度,提供健康服務清單。此外,上海體育大學以及上海體育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立“運動健康黨建聯盟”。
上海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院院長王茹表示:“我們希望在這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構建起多部門聯動、跨領域協同、全周期合作的全民健康公共服務體系。”
活動中,2023年社區健康師重點項目同步發布,其中包括“糖尿病健康干預”等8個醫保試點重點項目和兒童發育性協調障礙科普等4個社區科普重點項目。“目前我們已在區內兩家醫院開設糖尿病運動干預門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運動干預真正落實到居民的身上。”“糖尿病健康干預”項目帶頭人、上海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院教授劉向云說。
記者了解到,在三年的時間里,“社區健康師”項目持續走出校區、邁入社區、延伸至園區,探索構建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生態。現場,社區健康師創智天地工作站正式揭牌,今后將作為上海體育大學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點開展后續工作。
下一步,“社區健康師”項目將繼續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黨建引領,探索更多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努力踐行“體育,讓生活更美好”。
“家庭醫生健康助理”怎么成了八旬老人的“第一讀者”?
家住控江路社區的八旬老人沈德福愛好讀書寫作,每每有感而發,他都會忍不住第一時間和“小馬”分享。
“有一次,煤氣總也打不開,情急之下我撥通了小馬的電話,小馬很快就來了,他發現是煤氣灶電池壞了,于是趕緊找來新的電池換上。當然,我不會事事都找他,但在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自己真正有了一個放心的依靠。”此后,“小馬”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讀者”。
沈德福口中的“小馬”,全名叫馬超,80后,來自黑龍江,是控江路街道鳳新居委會的“家庭醫生健康助理”。
“張阿姨,今天血壓正常嗎?”“劉叔叔,上周醫院檢查結果出來沒?”“王奶奶,最近家里有啥需要幫忙的嗎?”……這樣的電話,馬超最多一天要打近200通。
“家庭醫生健康助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控江路街道與控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的項目。“我們的目標是落實重點人群應管盡管,并對重點人群進行分類管理。”控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卞美娟說。
報名加入“家庭醫生健康助理”項目的馬超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前期的經驗,讓社區老人對熟悉的“小馬”認可度頗高。
其實,馬超的“滬漂”生活是從一年多前支援抗疫工作開始的。上門為重點人群采樣;在核酸采樣亭從事日常檢測……防護服就是工作服,他在上海度過了酷暑嚴寒,也漸漸與這座城市產生了羈絆,于是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時,脫下防護服,馬超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我喜歡上海這座城市,也愿意繼續留在楊浦。”
獲得“家庭醫生健康助理”這個新身份后,馬超很快就進入了狀態,從每日早起的微信群問候,到重點人群的一對一通話,再到上門確認當天電話不通人員的具體情況……馬超比以前更忙了。“雖然忙,但心里很充實。我看到許多獨居老人常年孤單,一些失獨老人無人陪伴,生活不易。在外工作的我想著自己暫時照顧不了父母,就不自覺地把對父母的那份心轉移到了他們身上,也算是對自己的一些安慰吧。”馬超說。
截至目前,馬超這樣的“家庭醫生健康助理”在控江路街道共有8名。“他們就像我們家庭醫生的‘眼睛’,時刻關心關注著老人們的生活狀態、健康狀況和醫療需求,幫助我們快速有效地了解簽約居民,尤其是重點人群的實際情況。”控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治醫師孫俊杰說。
65歲及以上人群通常患有多種基礎疾病,需早期進行干預。“家庭醫生健康助理”們深入一線,通過電話、敲門問詢等方式,協同居委會等開展篩查、評估和管理,及時了解并反饋老人們的生活及健康需求,為家庭醫生提供參考,讓就醫更加便捷、高效。
在一次居委會的隨訪中,劉老伯(化名)對馬超贊不絕口,“我子女不在身邊。那時,我腿部受傷,坐在輪椅上,是小馬全程陪我在醫院看病,然后再一路推回來。”
“小馬”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協助落實完善社區重點人群的管理。他發現,一些記憶力衰退的老人有時會忘記吃早飯,“我擔心他們飲食不規律引發舊疾,于是常常給他們送早飯。”當關注生活細節的“小馬”成為社區老人管理的“托底保障”,也就有了上文他到沈德福家“救急”的場景。
“‘家庭醫生健康助理’是一個有溫度的項目。” 控江路街道鳳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倪小明表示,“希望未來能涌現更多像馬超一樣的人,和我們一起把關愛老人的事業做好。”
是什么讓“準爸爸”馬上掃碼加入?
市民楊先生是兩歲孩子的爸爸,6月18日是父親節,當天他在“醫家園攜手 健康e路行”主題活動中拿了一個“冠軍”,“之前沒有以父親的身份過過父親節,今天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這里,并通過努力贏得了獎品,我非常開心。另外,剛剛聽了關于社區兒童早期發展基地的介紹,真的非常感謝有這樣一個平臺,讓我們這種新手在‘家門口’就有了請教指導的地方,幫助我們更好、更科學地照顧孩子。”
當天,楊浦區社區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啟動。這些“家門口”的基地將落地在楊浦的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社區家庭提供全方位的育兒指導。
市民蔡先生帶著懷孕17周的妻子來到活動現場,這位“準爸爸”對即將到來的小生命無比期待,“馬上就要成為一位父親了,除了物資準備,知識儲備也不能少,聽說社區有了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后,我馬上掃碼加入,刷刷各種培訓教育,讓我對于身份轉變也更有信心和底氣。”
“美好視界 護幼前行”眼保健宣傳及智力競賽活動、“兒童膳食大賽”……三年多來,楊浦區兒童早期發展基地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科普宣傳活動。其官方微信公眾號“楊浦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定期推送育兒指南、親子陪伴小游戲、健康問卷等內容,每年開展兩期“線上科普宣傳周”,邀請專家“云科普”,讓家庭自我健康管理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家門口”兒童早期發展基地的“遍地開花”,使得服務的觸角得到進一步延伸,這樣的“加長版服務”,也不僅僅針對社區的“新手爸媽”。打虎山路幼兒園保健老師曹俊說:“希望專業機構給予更大的支持和保障,同時多多搭建平臺和窗口,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健康,一同參與兒童早期培育過程。”
“各社區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啟動后,將不斷優化流程,推進社區兒童保健全過程服務管理,夯實整鏈式兒童健康服務體系,提升兒童及其照護人健康素養、家庭自我健康監測及管理能力。”區衛健委主任陳風華表示。
置管患者為什么不用再去三級醫院了?
“我做了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后,回家是不是不可以做家務活?”日前,長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的義診現場,一位居民咨詢。長海醫院總護士長錢火紅耐心解答:“一般家務如做飯、洗碗、掃地等都可以做,但置管側手臂不可以拎重物(≥5公斤)、背包、抱小孩、拖地、拄拐杖、用力抓握。”
當天,長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血管通路護理門診正式開診。這場義診由長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長海醫院靜療專家團隊聯合開展。除了錢火紅,長海醫院肝膽胰外科護士長黃建業、消化內科護士長張紅燕、血液科護士長魯桂華也來到現場,為患者講解置管后的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處理,答疑解惑的同時給予專業的護理指導。
據悉,長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血管通路護理門診每周四上午開設,由中心3名持有PICC專業護士(維護)適任證書的專科護士坐診,長海醫院血管通路護理門診的專家提供技術支持并定期坐診指導。服務內容包括血管通路維護、常見并發癥處理、咨詢及健康教育等。
近年來,長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入開展醫聯體建設,持續推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該門診的開設,促進長海醫院優質資源下沉,可進一步滿足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ORT(輸液港)等置管患者定期護理的需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