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昨天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科技與人文-共筑無障礙智能社會”論壇上,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長寧區科委、長寧區北新涇街道聯合發布《數字社區導則——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街道AI社區實踐體系》。該導則結合北新涇“AI+社區”作為上海首個智慧社區建設示范點的相關實踐探索而制定,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上海特色的無障礙、數字化建設之路。
位于上海西部的北新涇街道,是一個老舊小區占比高、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產城融合”特征明顯等因素集于一身的居住型社區。2018年底起,北新涇街道開始積極探索科技賦能基層治理和民生服務,聚焦康養、物業、文體、政務、金融、出行、商業等百姓生活“新開門七件事”,探索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五年來已落地建成了涵蓋“一個大腦、兩條道路、三個小區”的“AI+社區”系列示范場景。
以新涇六村小區為例,通過24小時智能問診機,居民可自助購藥,獲取來自持證醫生的遠程醫療咨詢服務;聯動“體魔方”項目,居民使用社區健身器材,即可了解個人的健康檔案、運動數據等信息。
隨著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北新涇街道開展了新三年行動計劃,推出“新開門七件事”2.0版本,包括“居住數空間、出行暢體驗、健康慧服務、平安全守護、服務精準達、消費新方式、文娛智享受”等七大類的應用場景。比如家門口的“一鍵叫車”——北新涇社區內,每步行3分鐘就有一處“一鍵叫車”智慧屏,覆蓋轄區住宅小區、菜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為老服務中心及商務樓宇園區。其他場景還包括24小時無人看管籃球場、24小時機動車共享充電樁、24小時數字司法所等。
在推進精品小區改造、道路架空線入地、美麗街區建設中,北新涇街道將數字化要素和項目納入必選內容,實現了智能道閘、智能門禁、智慧電梯、智慧探頭、智慧停車、智慧車棚、智能充電樁等系列更新的全覆蓋。近年來,街道被授予首批“上海市智慧社區建設示范點”和“上海市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稱號,被國家工信部評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智賦百景”。
北新涇街道辦事處主任劉麗萍說,下一步,北新涇將以《數字社區導則》為新的起點,加強實踐探索,讓數字底座更加厚實,讓數字應用更有溫度,讓數字創新更有活力,以數字賦能民意直達,實現與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的線上線下融合互補。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