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博弈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行業格局。從近日雀巢、達能、菲仕蘭三家“外資奶粉”龍頭企業相繼披露的今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來看,三家企業銷售額均錄得增長,并都提到其嬰幼兒配方奶(俗稱“嬰幼兒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不俗表現。
“外資奶粉”龍頭業績全線增長
7月27日,雀巢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總額463億瑞士法郎(約合38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基礎交易營業利潤率為%,同比上升了20個基點。其中,雀巢大中華區銷量表現亮眼,同比增長率為%,實際內部增長率為%;基礎交易營業利潤率上升160個基點,提高至%。分產品看,得益于徐福記和脆脆鯊威化產品的貢獻,雀巢大中華區糖果業務實現了高個位數的增長;得益于太太樂居家外渠道的需求增加,雀巢大中華區調味品銷量實現了中個位數的增長;而在能恩特殊營養解決方案和啟賦的帶動下,雀巢大中華區嬰兒營養業務也實現了中個位數的增長。
【資料圖】
7月26日,達能也發布了上半年成績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達能的銷售收入達到億歐元(約合11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其中,中國、北亞及大洋洲地區的第二季度銷售收入達億歐元(約合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此外,菲仕蘭也發布上半年業績報告稱,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達到69億歐元(約合5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其中專業營養品業務表現出色,收入同比增長%,營業利潤同比增長%。
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從整體來看,三大“外資奶粉”龍頭在華業績全線增長得益于幾個方面:一是全家營養業務精準發力;二是主打產品控貨穩價,維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品牌優勢進一步彰顯;三是跨境購業務持續增長。
嬰幼兒奶粉業務均實現較快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外資奶粉”龍頭在中國市場的嬰幼兒奶粉業務均實現較快增長。其品牌具體為雀巢旗下啟賦、達能旗下愛他美、菲仕蘭旗下皇家美素佳兒。
對于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達能方面表示,在嬰幼兒營養品業務方面,愛他美銷量繼續穩健增長,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雀巢方面則表示,嬰兒營養業務繼續保持中個位數增長,能恩專業產品和啟賦產品持續走強。而菲仕蘭方面強調,公司專業營養品業務強勢增長得益于皇家美素佳兒奶粉在中國市場超高端品類的穩健增長,菲仕蘭中國業務繼續收獲雙位數增長。
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從這三款產品來看,今年上半年,皇家美素佳兒保持了價盤的穩定,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加強了線上線下的鋪貨,業績大幅增長;愛他美跨境購業務穩健增長;啟賦也嚴格控貨穩價,呈現行業內較低的庫存水平,并推出了新國標產品。
“外資奶粉”品牌不俗的業績表現,也讓國內嬰兒配方奶粉市場格局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據了解,“外資奶粉”銷量復蘇去年開始已現端倪,包括雀巢、菲仕蘭及a2等,去年在華均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超過“外資奶粉”,拿下國內過半市場份額后,“外資奶粉”市場幾乎每年在收縮,目前國內市場嬰幼兒奶粉排名前三的品牌為伊利、飛鶴及君樂寶,部分“外資奶粉”品牌可能在五名開外。市場銷售增長乏力,使得“外資品牌”奶粉一直向國內奶粉品牌學習,希望通過渠道下沉等方式鞏固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但收效甚微。
市場收縮使得部分品牌“消失”或退出市場,例如多美滋(蒙牛運營,今年已賣回給達能),這一品牌從以前國內市場排名前三,收縮至去年稅前利潤不足1200萬元;又如雅培,該公司宣布嬰幼兒奶粉業務全線退出中國市場。
尼爾森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排名前十的奶粉品牌中,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為%,國內品牌則拿走了48%。
“新國標”為“外資奶粉”帶來新機遇
配方奶粉“新國標”的落地以及二次注冊的執行,為“外資奶粉”帶來了重新發展的機會。據報道,所謂二次注冊則是指在注冊有效期為5年的規定下,2017年首批通過配方注冊的嬰幼兒奶粉,需在2022年之前按照“新國標”規定,重新遞交申請。
據了解,目前單品牌進行二次配方注冊申請的成本費用約為1000萬元,從準備到注冊需要一到兩年時間,一個工廠可以注冊3個配方系列。按照“新國標”和二次配方注冊的要求,廠方在提交注冊時,產品穩定性要求實驗需要做足3次,每次5噸,檢驗全部合格才能通過,這些實驗品不能對外銷售。
這讓新配方注冊的難度、花費時長和注冊成本均高于第一次。一個配方系列5噸產品的成本約在400萬~500萬元,通常一個系列會申請3個配方,所以品牌注冊一個系列的成本多數在1000萬元以上。
二次配方注冊對企業的研發時間和資金成本要求都很高,目前有部分中小奶粉品牌迫于壓力決定不再進行二次配方注冊申請,會逐漸退出市場。海通國際研報指出,預計無法通過“新國標”的廠商約占中國市場份額的10%~15%,對應160億~240億元的銷售額。
而記者留意到,“外資奶粉”對旗下主力產品已基本完成相應的注冊。例如,達能對愛他美等11個系列完成了二次注冊;雀巢旗下的惠氏產品已全線通過“新國標”,能恩則有4個系列完成二次注冊;美贊臣、雅培、a2、菲仕蘭等外資品牌,部分主力產品也完成了相應注冊。
行業人士認為,外資乳企借助品牌優勢和更積極的競爭策略,正從國產奶粉手中搶占市場份額。“外資奶粉”銷售渠道下沉,將不會依賴于傳統的經銷體系,而是借助私域運營、直播電商等來拓展市場。另外,“外資奶粉”豐富的產品體系也是拓展市場的策略。
(文章來源:信息時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