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31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主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第八場——“聚力‘最虹橋’深耕‘數字化’”長寧區專場。
有媒體提問,華政校園、中山公園都相繼打開校園融入街區。長寧在公共空間的打開做了哪些有益嘗試,如何讓市民們共享更多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
長寧區規劃資源局副局長蘇立瓊介紹,為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城”,以及在公共空間打造上秉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這一理念,長寧以規劃先行,在全區層面先開展公共空間提升和企事業單位附屬空間開放的規劃評估,從系統上梳理全區公共空間現狀特征和各類空間潛力,結合開放必要性、優先級綜合評價,研判公共空間,打造重點項目。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協同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2021年,長寧區與華東政法大學密切合作,提升濱河公共空間,已實現蘇河沿岸校園空間對社會開放,開放面積約2.1公頃,岸線約900米。蘇立瓊表示,長寧將借鑒華政開放的成功經驗,把更多類型的企業附屬空間納入開放工作計劃,并持續推進。
她談到,對于能有效彌補全區公共空間系統的盲區、斷點,以及具備條件的附屬空間,將列為近期重點,探索多方共建的工作機制,長寧將在設計、運營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最大程度利用好有限的空間資源,共同為公共空間提升賦能。
二是結合公共空間改造推進精細化治理。在中環北虹路立交、延安西路新虹橋中心花園的橋下空間這些項目中,街鎮、部門和企業合作,嘗試引入具有體育設施運營經驗的市場主體參與,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功能復合,為居民在綠地和休閑廣場等公共空間中疊加提供了多種類型的運動休閑空間,打造出一張張“城區名片”,使公共活動空間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最后,長寧區注重開展高品質設計,不斷打磨精品。中山公園圍墻正式打開,通過高品質景觀方案設計,使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公園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并且與“百年校園”華政交相輝映,結合蘇州河游船碼頭帶來的水上交通游線,激活整片區的活力。
蘇立瓊介紹,此外,利用外環綠帶的生態優勢,結合景觀驛站設計打造外環環城公園,實現從防護林帶向城市公園功能的轉變。她透露,今年即將開幕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中,長寧外環綠帶將作為案例參展,希望能夠在城市空間藝術季期間吸引更多居民、游客來共同感受長寧區美好的游憩空間和公共空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