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厲以寧眼中善于思考的“典型川商”,他是王石口中農業帝國的試圖建立者,他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1月17日,在以“新力量 新希望——傳統行業創新變革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的大型公益演講中,劉永好暢談民營企業成長與傳統企業轉型,他表示:“新希望集團要從大王變成服務員,變成為肉蛋奶產業、為農民、為市場服務的服務員。”
談發展:
比別人“快半步”最好
(資料圖)
作為中國首批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的發展始終穩劍“走得恰到好處”、“跨界選擇準確”成為對其的代表印象之一。在劉永好看來,之所以新希望集團能夠保持進步,主要原因在于“順潮流而動,略有超前,快半步”的理念。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順潮流,不順潮流可能就不好。”劉永好說道,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是要順著改革開放的潮流。但與此同時,要“不超前不行,跟大家齊步走一樣的時候,你幾乎沒有優勢。我們要走在時代前列,走在行業前列,略有超前,但是不能太快,快一步往往容易踩虛,就是收不住,重心往前移,前進得太多會失敗。”
因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保持步伐平衡,這個平衡就是快半步。”劉永好舉例道, “我們養鵪鶉,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意識到這個市場飽和了,轉做飼料;我們提案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我們成為最早的民營企業集團,最早收購兼并國有企業,最早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些都是快半步。”
談變革:
互聯網精神不可或缺
在演講中,劉永好坦言道,在30多年的發展中,新希望集團基本都是快速發展,就算是1990年最困難的時候,都有進步。但2013年,新希望集團沒有完成計劃1000億銷售額,利潤超過50億元的既定目標。年終總結會的時候,我們在檢討,為什么沒有完成。事實上,“我自己也在考慮,為什么我們規模這么大,去年卻沒有進步?以前說規模越大,效益越好,越賺錢,現在不見得是這樣,規模越大,人越多,成本越高,壓力越大。銷售過千億是容易的,站在千億的門檻上,我們在思考該怎么辦?”劉永好說。
“我們提出新的目標,要實現從大公司到偉大公司的轉型,從大公司到美好公司的轉型,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何謂偉大公司?就是不但有規模,更要有社會責任,要引領行業的發展,要有創新與變革。”劉永好說。
劉永好表示,傳統產業太傳統,養雞養豬幾千年了,現在必須變革,這就要借助互聯網精神,即在保持“永立潮頭,永不言敗”精神的同時,還要有服務意識,組織大家的力量,讓客戶真心滿意,在為別人服務的過程中獲得成長進步,并贏得市常
在這樣的互聯網精神下,怎么樣才能夠更好得做到變革創新?劉永好進行了思索:“通過搞研發,搞品牌,抓市場,蘋果公司成為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企業,我們可不可以按照這樣的模式發展呢?”據此,新希望提出“向發達國家買技術、買品牌,向資源國家買資源,在發展中國家建工廠”的發展策略。據介紹,新希望集團目前有超過35家海外公司,且每年還將有超過10家海外工廠開業,集團五年內海外投資將超過20億美元。“我們取得一定的進步和成就,但同時仍然要有一個準烈士的心態,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勤勉和敬畏之心,否則會被拍死在沙灘上。”劉永好說,“我們做飼料做到世界第一,有人說我們是養豬大王。但大王不接地氣,要不得。秉持著互聯網精神,我們要從大王變成服務員,變成為肉蛋奶產業、為農民、為市場服務的打工者。接了地氣,就穩當了,再垮也掉不到哪里去。”
談食品安全:
最重要的考量指標
作為以農牧業起家,集金融、房地產等業態的多元化航母的打造與掌舵者,談及未來20年最看好與關注的行業領域時,劉永好表示,一則相當看好處于大變革起步階段的互聯網的發展;二則看好農業和食品行業,作為不斷變更的快速消費品,如何提供多樣且價格便宜的安全產品,是最大的課題。
當被問及如何保證食品產業鏈的安全時,劉永好指出,從事食品行業的,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食品都不安全,怎么保證生命安全?對于新希望而言,食品安全更是最重要的考量。“現在我們公司規模很大,有四五百家工廠,一個工廠出了問題,人家不是說那個工廠出問題,人家說新希望集團出問題。”劉永好說。
據劉永好介紹,其在“最后一公里”方面也正在探索。除了在深圳建立的中央大廚房,通過900多個網點,將農產品、半精產品向市場進行銷售外,新希望集團現在正在更多的城市進行嘗試,將農產品市嘗中央大廚房和流動售賣體系結合起來,通過市場的力量來解決最后一公里,讓老百姓吃上安全低廉的產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