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不久前,日本政府下屬的專家會議提出了要求廢除“技能實習制度”的草案,預計在今年秋季提交涵蓋專家建議的最終報告,為明年修訂相關法律提供咨詢參考。面向外國人的日本“技能實習制度”從1993年起已實施了30多年,來自外國的技能研修生遍及農業、機械加工、服裝制作、水產加工等87個行業。日本緣何要廢除該制度,創設新制度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日本政府對這一制度存廢問題展開討論,折射出當下乃至未來的諸多危機感。一是源于對本國接納外國研修生的負面形象的反思。研修制度為緩解日本的勞動力緊張有很大幫助,但針對研修生的拖欠工資、暴力毆打、職場剝削等侵犯人權現象不斷出現,繼續以“國際貢獻”為名接納實習生弊端重生。二是源于對少子老齡化背景下勞動力缺口不斷擴大的擔憂。三是源于在人才領域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的危機意識,日本亟需在確保和培養外籍人才制度上推進重大變革,重塑人力資源的核心競爭力優勢。
日本看到了問題的實質,渴望接納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水平人才,但引才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相關替代政策的出臺還面臨多種主觀因素的掣肘。
首先,日本社會中“大和民族優越”的觀念根深蒂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精英對周邊國家多是居高臨下的俯視感,戰后取得的經濟奇跡更是加重了日本社會對“大和民族優越論”的條件反射。近年來,日本網絡上充斥著質疑在日外國移民和少數族裔的“合法地位”等言論。
其次,日本社會對外國人的防范之心揮之不去。伴隨近年復雜的地緣變化,日本社會對來自中韓等東亞鄰國的移民好感度直線下降,間接或直接的排斥調門加大。一些日本媒體渲染外國人惡性犯罪持續增加、擔憂外國人竊取日本技術。日本政府出臺的《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中的防范條款和媒體解釋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再次,日本社會存在針對外國人的有形或無形的歧視。在宣稱已經“第三次開國”“引才國際化”等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日本社會針對外國人的歧視比比皆是,既有對研修生在臟亂差等“三K職場”看得見的“另眼相待”,也有在白領群體隨處可見的冷漠眼神等看不見的“心理鄙視”,還有針對外國人參政議政的諸多排斥聲音。
筆者希望日本專家會議的有識之士能以廢除“技能實習制度”的討論為契機,最終推進改善在日外國人生存狀態,創設對本國乃至外籍人才而言都堪稱雙贏的新制度。
(作者:笪志剛?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東北亞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