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校中正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對此,教育部明確提出,調查研究要做到“四個有”,即有目標、有組織、有案例、有效果。這是針對教育問題特點而作出的戰術部署,為的是促進調研工作高質量開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據筆者了解,高校中基層教育科研人員對于通過調查研究來解決現實問題確實有諸多期望。而針對教育問題所具有的專業性、獨特性、開放性、長期性這“四性”,調研者要不負所望,還需要行使好“四主動”,體現出“四心”。
第一,教育問題具有專業性,調研者需要主動學習,體現虛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凡需要調查研究的問題總是疑難雜癥,調研者首先需要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這也是“調查”和“研究”的含義所在。客觀上,大多數教育問題的技術含量較高,調研者因為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可能一時半會兒很難弄明白。為此,調研者不僅需要提前備足“功課”,還要抓住各種機會當面向高校一線人員討教,因為他們才是調查研究中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其實,越是“不恥下問”的調研者,越能顯現風度和涵養,最終也越能拿出有益的點子和辦法。從另一角度而言,調查研究也是調研者成長的必由之路。雖然教育系統的管理者大多來自基層,但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管理者只有不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保持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對相關教育問題感同身受,由衷產生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第二,教育問題具有獨特性,調研者需要主動詢問,體現誠心。
教育和科研本質上是個性化的勞動,這也彰顯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重要性。相應地,調研者下基層獲得第一手資料也就顯得格外重要。調研者要想全面、客觀摸清問題并非易事,對其工作態度和能力有很高要求。首先,調研者要做好聽“難聽話”的心理準備。既然是針對問題調研,聽到刺耳話在所難免。當調研者以聽到真話、實話為滿足,一線員工自然就愿意說出心里話。其次,調研者要主動向一線員工征求意見和建議。基層教育科研人員大多看問題獨到和深刻,只要他們感受到了調研者的“求賢若渴”,就會“掏心掏肺”地獻計獻策。最后,調研者要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讓被調研者能夠暢所欲言。
第三,教育問題具有開放性,需要調研者主動聯絡,體現決心。
有些問題看似是教育系統內部的問題,但客觀上卻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所以,大多數教育問題要得以解決,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通力協作和支持。為此,調研者想要把調研工作推向深入,一是要敢于較真碰硬,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調研者把問題往前推一步,很可能會引來多方阻力,而如果調研者“知難而退”,也可以找到問題已超出職權范圍的理由。進還是退,反映了調研者解決問題的決心。此外,調研者還需要主動與有關人員溝通和協商,促使問題得到最大限度解決。
第四,教育問題具有長期性,需要調研者主動跟蹤,體現耐心。
教育問題最終不外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效的顯現需要時間,這就決定了教育問題的解決也有時間條件。顯然,解決問題的時間跨度越久帶給調研工作的難度越大。為此,調研者要做好打長期“硬仗”的心理準備,越是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階段,越是要盯緊目標,堅韌不拔,直到有所建樹。要實現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實效,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十分必要。
(作者系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