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醫未來之路任重而道遠 總裁王陽稱醫療行業水很深)
微醫再一次傳出上市消息。據界面新聞報道,市場傳言,微醫計劃轉向美國IPO,并從相關投行人士處獲悉,該消息屬實。《金角財經》分析稱,很顯然,微醫選擇在此時鏖戰IPO,有著更為迫切也更難啟齒的理由,這也意味著即使闖關成功,微醫的危機也并沒有就此解除。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微醫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公開信息顯示,自2018年5月完成Per-IPO輪融資后,“微醫上市”的傳言幾乎成了每年的“保留節目”。從彼時計劃于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到2019年舉牌A股上市公司易聯眾,再到計劃于2020年第三季度向港交所遞表,最終,微醫于2021年4月提交了港股IPO申請。不過,6個月后,微醫招股書失效。
《DoNews》分析認為,微醫上市折戟背后,其羸弱的經營能力是根本原因。相比已登陸港股的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和京東健康,微醫的商業模式全然不同,其不靠醫藥電商業務賺取利潤,而是依托問診、慢病管理、專科護理等純醫療服務業務支撐起全部營收,因而微醫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短期內難以盈利。
一位接近微醫的業內人士介紹稱,傳統的掛號業務主要是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引流手段,以免費為主,后續的輕問診、咨詢等服務,盡管收費,但客單價都較低,掛號問診業務目前已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標配并不具備技術和行業門檻,而且隨著公立大三甲醫療這一塊業務飽和市場已經逐漸出現天花板,增量市場空間有限。
《于見專欄》認為,相比于擁有互聯網巨頭做靠山的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微醫相比之下顯得有些“弱小”。特別是在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的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相繼成功上市,而且還都實現了盈利之后,微醫的現狀就更顯尷尬了。
微醫的經營業績在持續惡化
相比起數次上市折戟,更為嚴峻的是,微醫的經營業績在持續惡化。據《金角財經》梳理,2018-2020年,微醫分別實現營收2.55億元、5.06億元和18.32億元;凈利潤分別虧損40.52億元、19.37億元和19.14億元,僅這三年就合計虧損接近80億,是同期營收加起來的三倍還要多。
連年巨虧之下,微醫的負債及現金流情況令人擔憂。2018-2020年,微醫負債總額分別為183.94億元、203.75億元和228.92億元;同期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09億元、-8.58億元、-9.41億元,三年累計凈流出約25.08億元。
面對經營困局,微醫不得不開始大幅裁員。2022年初,微醫員工人數從大約4000人削減至3000人左右。這不是微醫首次大裁員,早在2019年底,微醫就被爆出裁員30%的消息,并涉及多名高層。微醫回應稱,公司正在優化其業務線,并將相應地調整員工和工資。
微醫需注重平臺管理以及用戶口碑
有媒體關注到,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與微醫相關的投訴事件多達2000多條,而投訴原因大多數是圍繞醫患糾紛產生,比如用戶投訴醫生回復不積極,甚至沒有診療就結束服務,另外有不少用戶投訴醫生回復簡單敷衍、答非所問等。顯然,如再不注重平臺管理以及用戶口碑,將會對微醫的長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就在今年3月,2023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濟南西興論壇召開,微醫集團總裁王陽出席并公開發言表示,我們知道我們的路還很遠,因為醫療是巨大的行業,而且水很深。說明,其核心管理層也深刻認識到微醫未來之路任重而道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