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6日舉行的中國汽車論壇的大會論壇上,在有關部門見證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及16家主流車企聯合簽署了《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簽署的車企,基本覆蓋了國內90%以上的汽車銷量,業內解讀這次承諾書的簽署,意味著各大車企達成了“停戰協議”,今年上半年戰火連連的價格戰,要熄火了。
這次承諾書的簽署,也在汽車圈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的網友甚至認為,這是資本倒牛奶事件的再一次重演。因為,國內汽車市場如今實在是不景氣,大部分車企的倉庫都停滿了庫存車,與其放任庫存車生銹,也不愿意降價,車企這是鐵了心要聯手抵制價格戰了嗎?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透露,5月月末全國乘用車庫存339萬臺,其中廠家庫存77萬臺,渠道庫存262萬臺。廠家庫存占比22.6%。而4月月末全國乘用車庫存325萬臺,其中廠家庫存78萬臺,渠道庫存245萬臺。 廠家庫存占比23.2%。由此可見,國內汽車市場的庫存一直處于高位。
(資料圖)
今年3月份的那一撥價格戰,的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庫存,從庫存的曲線圖可以明顯看到,4月份的庫存數量下滑明顯,證明那波湖北省那波政企補貼,對于提振汽車銷量明顯是有幫助的。但是,車企這次簽約的承諾書,也就意味著,像3月初那波大的價格戰不會再有了。
問題是,大多數消費者已經開啟了“持幣觀望”狀態,期待著新一輪的“大降價”。而車企干脆關閘停水,這樣做最終會導致什么結果?是消費者妥協,認清了之前那樣的價格就不會再有了,因此平價購車,還是車企妥協了,在高庫存的壓力下,不得不繼續開啟價格戰,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實,國內汽車市場的價格戰,還是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為什么這波價格戰是特斯拉率先開啟的,而不是國內車企?
如果是因為特斯拉內飾毛坯房,要啥沒啥,成本控制的到位,那為什么這樣的特斯拉,還能比大多數國內車企賣的好呢?今年1-6月,特斯拉累計交付889015輛車,同比增長57%。
為什么內飾毛坯房,隔音差,減震硬的特斯拉,這次降價,能夠嚇得國內車企如臨大敵,紛紛降價應對?國產新能源車型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呢?
為什么特斯拉可以做到如此強的成本控制能力,除了規模效應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國內車企學習借鑒的地方呢?
人人都在罵特斯拉,但是人人都想成為特斯拉,但是問題是,特斯拉降價是嚴格按照成本和一定的利潤率,對于價格進行浮動,因此,這份承諾似乎對于特斯拉沒有太大的約束力,但是其他車企呢?造車新勢力呢?如果下一次特斯拉降價,它們是跟還是不跟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