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30日),第二十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頒獎典禮在鹽城草房子舉行,江蘇兩名學生榮獲"十佳小作家"獎。
江蘇省兩名學生榮獲"十佳小作家"獎
"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是全國人文綜合素養類競賽級別高、權威性強、社會影響力大的公益賽事。本屆大賽自去年12月啟動以來,共收到全國2000多所學校學生投稿超45萬篇,經過初賽評審,4847名學生闖入決賽。決賽采用現場作文的形式,統一命題,最終評出"全國十佳小作家"獎10名,全國總決賽特等獎50名和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其中,南師附中高二學生費慕雪和江蘇省鎮江中學高二學生傅思巖榮獲"十佳小作家"獎。
(資料圖片)
“我會隨時用小本子把生活中一些令我感觸的細節記下來,在課余時間,我會把這些細節寫成一篇文章,在我寫作文的時候,這些細節就可以給我提供更多的素材。 ”費慕雪說。
“雖然高中學習比較緊張,我每天都會堅持半個小時閱讀,因為我覺得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當我達到一定閱讀量后,可以借鑒一些名家的作品,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傅思巖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
學生寫作套路化嚴重 加強閱讀和觀察積累素材
比賽評審期間,專家對45萬多篇作文進行了深度評閱,發現不少學生的作文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缺乏真情實感。
“作文表達上,學生更多是可能看一些作文選,所以就導致一些套作的現象,模仿的現象太多,這就是我們當下作文最大的通病,缺乏獨到的發現,缺乏獨到的角度,缺乏獨到的思考。”大賽評委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思敬說。
專家表示,學生作文套路化嚴重,寫出來千篇一律,反映出素材缺乏、寫不出新意。而解決這一困擾最直接的辦法是多積累,通過閱讀和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和寫作方式。
“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入觀察,及時感應生活的變化。小學和初中前期,寫作上強調觀察能力的培養,進入中學以后,特別進入中學高年級之后,強調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生不僅寫觀察筆記,更要寫思維筆記,可以把生活中日常現象,讀后感及時梳理整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能力會逐漸提高。”吳思敬建議。
“現在學生的生活過得稍微平淡一點,提供給他們寫作的素材稍微少一點,可以通過書本加以彌補,在一些閱讀書目的指導下閱讀,閱讀過程中,會潛移默化提升寫作能力。”大賽顧問、著名兒童文學專家曹文軒說。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建華 謝健 編輯/國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