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圖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開展地球物理工作。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西寧7月5日電 (記者 李江寧)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獲悉,該所馬海州研究員鉀鹽科研團隊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錢榮毅教授的地球物理勘查科研團隊在囊謙盆地開展了地震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對囊謙盆地蒸發巖礦床開展系統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并取得進展,初步查明了勘查區蒸發巖的空間展布和規模,為該成鹽帶成鹽成鉀特征和成礦預測提供了依據。
據介紹,本次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對于該成鹽帶成鹽成鉀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糧食安全是立國之本。鉀鹽是“糧食的糧食”,而我國耕地大范圍缺鉀,是我國七種大宗緊缺礦產之一。我國鉀鹽資源探明儲量極為有限,特別是缺少大型可溶性固體鉀鹽礦床。據介紹,開展我國鉀鹽成礦規律及找礦預測研究,創新鉀鹽成礦理論和找礦技術與方法,為發現新的鉀鹽資源基地提供科學依據,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已有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特提斯構造域含鹽盆地是突破我國大型固體鉀鹽礦床找礦的重點區域。其中囊謙-可可西里陸相成鹽帶是我國重要的成鉀遠景區域之一,青海鹽湖所在這一區域已開展多年的鉀鹽礦床的成礦條件研究。
鉀鹽和鈉鹽具有共生關系。囊謙盆地富含“藏紅鹽”資源,已有的鉆孔資料顯示該區石鹽層累計厚度達八十米,且尚未穿透該區鹽系地層。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具有豐富的氯化鈉資源等,其傳統手工藏紅鹽制鹽技藝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誕生于農業文明中的手工業瑰寶,傳承至今難能可貴。藏紅鹽作為一種獨特文化載體和符號有著巨大開發潛力,將藏紅鹽開發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對發展當地特色經濟,鞏固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成果,實現涉藏地區社會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這次在囊謙盆地開展的蒸發巖礦床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對于分析囊謙藏紅鹽資源的開發潛力,評估鹽類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