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日訊(通訊員 毛羽 付俊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會同縣積極開展耕地“非糧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初伏時節,陽光正烈。在會同縣連山火車站后一片20余畝的耕地里,禾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然而,就是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幾個月前,還處于撂荒狀態。
“我們從外面修路到里面,然后用挖機下去除草,用旋耕機把二十幾畝全部翻了兩遍,再育苗直播。上面這幾片是旱地,然后我們就種了玉米。”該項目負責人熊煌根介紹,早些年,當地農戶利用低洼地帶將農田蓄水成塘開展養殖,后來該農戶外出務工,耕地長年撂荒。當地今年開展耕地“非糧化”治理以來,施工人員清除雜草、平整田地、翻耕追肥……經一系列操作,昔日的“非糧化”農田才變成綠油油的“糧田”。
同樣,在連山鄉火神坡村的“非糧化”整治工作現場,施工人員熟練地操控挖掘機,對“非糧化”整治地塊進行清雜和翻耕作業,方便農戶耕耘復種。這里完全復耕后,可為該村增加耕地70多畝。
“非糧化”整治有沒有效,群眾最有發言權。該村村民王亨發的七八畝柑橘樹已種植二十多年,果樹老化,長勢萎靡,收入甚微,但管理成本卻在逐年增加,他便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將柑橘樹移除,最先完成復種。如今,地里一排排嫩綠的玉米苗破土而出,“非糧化”土地由此迎來新生。
“這片原來是一片柑橘林,已經老化了,基本上是沒什么經濟收成了。現在經過政府的大力支持,改種了玉米,相信一定會有一個好收成。”看著成片的土地充滿豐收新希望,王亨發的臉上洋溢起微笑。
無農不穩,無糧不興。為確保“應復盡復,應種盡種”,會同縣廣泛動員,全面鋪開,力求在工作推進上更嚴、在圖斑整改上更細、在耕地“找回”上更實,積極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落實落地,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截至目前,全縣今年已完成“兩非”整治任務約282.32畝。
“今年省廳下發我們縣‘兩非’圖斑103個,到目前為止已經銷號61個,排名全省第16名,預計到八月底,我們可以銷號80多個,銷號率達到80%以上。”會同縣自然資源局張鵬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