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遼寧農婦劉春花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一個破木盒子,打開一看,驚訝萬分,自家一貧如洗,怎么會有這東西?
【資料圖】
原來,這個破爛盒子里竟然有一串寶石項鏈,淺藍色的珠子晶瑩剔透,中間穿插鑲嵌著粉色的珍珠吊墜,正中間一顆紋理分明的大紅寶石垂下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摸起來涼絲絲的,這怎么看都不像塑料的呀。
劉春花疑惑不已,這寶貝哪里來的啊?要知道,她從小跟父親兩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一貧如洗,幾年前她出嫁后,這個家里只剩下父親一個人,土房子眼瞅著就要倒了,誰知老父卻因病去世了。
看著屋里父親留下的一張破木床、兩把舊椅子和一張爛桌子,劉春花眼淚止不住地涌出來,也更加深了她的疑惑,她百思不得其解:這真的是父親的東西嗎?他是從哪里得來的?
她把項鏈小心翼翼地放回盒子里帶了回去,料理完父親的后事,劉春花每天看著木盒子愁眉不展,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個所以然,她索性帶上盒子進了縣城。
劉春花找到一家珠寶店,一進門正好有個年輕店員笑瞇瞇地跟她打招呼,她心直口快連忙問道:“小伙子,能不能麻煩你幫個忙,幫我看看老輩兒上留下的這串項鏈值不值錢?”
說著,她就把木盒子拿出來,放在柜臺上打開。
項鏈在燈光的照耀下璀璨奪目,顆顆寶石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店員兩眼放光,拿起項鏈掂了掂,狐疑地看著劉春花:“大姐,這可是碧璽,大的一顆是紅寶石。不過,看這款式不像是項鏈,不知道是個什么老物件。”
然后,這個店員建議劉春花去文物交易市場或者文物站打聽打聽。劉春花心想文物交易市場騙子太多,她一個農婦防不勝防,還是直接去文物站穩妥一些。
于是,劉春花徑直去了文物站。她跟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就把木盒子打開了,接待她的工作人員瞬間也被震驚了,急忙找來了站里的專家。
專家趕到以后,經過一番測量,最后鑒定它真的不是一串項鏈,竟然是一串清朝朝珠。
朝珠就是我們現在看清宮劇里,皇帝、大臣們穿著朝服,佩戴在胸前的那串珠子,這是清朝所特有的飾物,是源于清帝的佛教信仰,從佛珠改良而來的。
每串朝珠都嚴格限定為108顆,其中,12顆代表一年十二個月,24顆代表二十四節氣,而剩余的72顆則象征著72候。
但是,這朝珠可不是只要信佛就可以戴的,大清律例明文規定,只有皇帝、后妃、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京官和京城侍衛才可以佩戴,普通官吏是無權佩戴的。
既然這朝珠還能彰顯身份,那不同官位的朝珠材質和款式自然也有很大區別。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可以用東珠,其他級別的朝珠可以使用各種材質,到清朝晚期,由于慈禧太后偏愛碧璽,所以碧璽廣為流行。
劉春花的這串朝珠雖為碧璽串成,但是懸掛紅寶石大墜子的絳帶卻用了明黃色,要知道明黃絳只有皇帝和后宮可以用,可是皇帝和后宮的朝珠又是整串皆用明黃絳,顯然,這串朝珠有故事。
可任憑劉春花如何回憶,都找不出家里祖輩有什么高官顯貴。就在所有人都陷入困惑的時候,專家問起了老劉家是哪兒的,當劉春花說出喀左縣南公營子鄉七間房后墳屯的時候,專家恍然大悟。
原來,這是清代重臣丹巴多爾濟的墓葬之物,而這座墓就在后墳屯。說來,丹巴多爾濟還是個傳奇人物,原本是個蒙古王爺,卻被乾隆貶為御前侍衛,誰料到嘉慶的時候,卻在神武門替嘉慶擋了刺客的暗箭,腸子都流了出來,竟然幸運地活了下來。
立了奇功的丹巴多爾濟成了嘉慶跟前的紅人,擢升、冊封、賞賜,真可謂賺了個盆滿缽滿。他去世后,又被追封為郡王,回到老家后墳屯被賜予厚葬,陪葬寶物眾多。
這座外形氣派的墓園,卻在1967年遭到破壞,聞訊趕來的村民都順手牽羊,帶走了一些寶貝,隨后,遼寧省文物局從村民們手中追繳回43件,而這串朝珠就是老劉當年沒有主動上繳的一串。
在文物站工作人員的開導下,劉春花最終把這串朝珠交給了文物站,雖然遲了20多年,但劉春花態度積極,還是得到了200元的嘉獎。
這串朝珠至今仍在遼寧省博物館里,我們也有幸能夠一睹它的真容。
作者:周半瓢
編輯:萌萌
參考資料:《北方民族考古(第7輯)》2019.7.1《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源流考證》戴亮/侯申光
《收藏家》2014.8.10《遼寧丹巴多爾濟墓出土玉器》周曉晶
#2022生機大會##歷史#
本文刺客傳奇輔助(刺客傳說手游輔助)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