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原標題:打擊謠言要用足法治利器
近日,一份疑似“因清明強制加班而怒懟領導”的聊天記錄在網上傳播,引發網友熱議。就在不少網民為這位“員工”鳴不平的時候,事件卻發生了反轉。
據媒體報道,警方的調查結果顯示,此次事件的主角陳某龍,由于求職未被錄用而心生不滿,于是捏造了多張微信聊天記錄截圖進行造謠抹黑。目前警方已依法對陳某龍作出行政拘留處罰,案件在進一步偵辦中。
謠言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違法成本較低,少數人心存僥幸心理,把互聯網當成虛擬空間,弱化了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
打擊謠言要用足法治利器。任何主客觀原因,都不是造謠傳謠行為的正當理由,造謠輕則構成違法,重則涉嫌犯罪,要加大打擊的力度和強度,對謠言制造者、蓄意傳播者依法懲處、毫不容忍、一追到底,依法嚴厲打擊和懲處,讓惡意造謠的人付出代價,維護清朗網絡空間。同時,要堅決打擊自媒體發布傳播謠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虛假消息,深挖不良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切斷謠言傳播鏈,精準打擊相關經營者、獲利者,鏟除謠言的寄生土壤。更重要的是,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加造謠者的違法成本,對不同程度、不同種類的造謠行為分級細化處置辦法,對于情節嚴重的造謠行為,要提高法律震懾力。
每個公民都有責任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每一位網民都要不斷提高自身網絡素養和法律意識,遇到沒有權威來源的信息時,要多一些疑問,少一些跟風,多一些思考、多一分定力,不僅要做到不造謠,更要做到不隨意傳播未經證實的內容,保持科學的態度,增強對謠言的鑒別力。(蘇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