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試驗,在北京獲得成功,該試驗在猴腦內實現了介入式腦機接口腦控機械臂,實驗猴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5月8日,試驗牽頭團隊負責人、南開大學教授段峰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意味著我國腦機接口技術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為未來腦卒中、漸凍癥和抑郁癥等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介入式腦機接口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手術實景。南開大學 圖
(相關資料圖)
無需開顱手術即可采集到顱內腦電信號
當人類思考時,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電流,而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將這些腦電信號,轉換為控制指令來控制外部的設備。
段峰教授介紹,目前該技術主要有侵入式、非侵入式和介入式三種。其中侵入式腦機接口創傷大,例如美國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侵入式腦機接口試驗猴已有多只死亡;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易受大腦容積導體效應的影響,腦電信號長期穩定性差。
此次段峰教授團隊牽頭研發的介入式腦機接口通過介入手術將介入腦電傳感器貼附在猴腦血管壁上,無需開顱手術即可采集到顱內腦電信號。“相較于傳統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介入式兼顧了安全性和識別的準確性?!倍畏褰淌谙蛉嗣袢請蠼】悼蛻舳擞浾呓榻B說。
在確定介入式腦機接口前,段峰教授和他所在的團隊曾一次次地嘗試過每一種可能。
“最開始我們是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控制汽車,進行國內首臺腦控汽車的相關試驗。但發現幾個小時以后,信號就會出現偏差,效果并不理想。”段峰教授告訴記者。
正是這次試驗之后,段峰教授和團隊開始考慮:能不能給腦控技術加入生物介入?
段峰教授團隊成功實現了用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方式控制老鼠的行為,往左轉、再向右、前進……老鼠受到電刺激后,按照指令進行著運動。
不過,段峰教授很快就發現這種方式對老鼠的腦部造成了傷害,又經過了不斷嘗試,最后終于確定了如今這種介入式腦機接口方式,兼顧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先是在去年的6月25日,成功在羊腦內實現介入式腦機接口,驗證了傳感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隨后,在今年5月4日又一進步在食蟹猴上取得成功,實現“猴腦主動控制機械臂”,完成了整體的主動控制研究。
“可以說,這項技術最困難的地方我們都已經克服了,目前猴子非常健康,各項生理指標也非常正常,我們還在進行后續的觀測,等到未來技術成熟之后,理論上就可以應用到人的身上。”
試驗通過介入式腦機接口實現動物主動控制機械臂。南開大學 圖
為治療腦卒中、漸凍癥提供方向
段峰教授介紹,未來隨著介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成熟,腦卒中、漸凍癥和抑郁癥等疾病的診療在未來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治療思路,幫助患者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甚至人類像電影《阿凡達》中那樣用意念控制物體,在未來也可能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成為現實。
“因為原理已經基本成熟了,但我們還需要謹慎反復確認這項全新的技術應用到生物體上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在段峰教授看來,未來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技術革新與產品迭代能夠實現互促的雙向循環。“最開始可能只是在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的高端醫療等設備上進行應用。隨著技術的成熟,產品逐漸下沉到二甲、一甲,甚至到社區醫院、養老院等,更多的普通患者能夠獲得相關的治療方案。治療不斷推廣后,我們獲得的一線研究數據也會增加,進而助力新產品的迭代,實現學術鏈與產業鏈的雙向正循環……”
責編:朱曉娜
校對:劉玫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