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班里1/3孩子在上數學課外班,我們為什么選擇了不上?
看點?盡管“禁賽令”“雙減”已經實行多時,但奧數在很多小學家長心中依舊占據了不小的分量。但是,面對班上有1/3同學都在上數學課外班的情況,下文父母卻不為所動,堅定自己的教育規劃。在他們看來,教育講究的是適應孩子的個體情況,而不是盲目追隨潮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魚鷹有寶寶 (ID: thousand_and_one)
文丨魚鷹魚鷹? ? 編丨May
(相關資料圖)
因為之前寫到,我和先生小學都學過奧數,有讀者問:能不能分享一下小孩學奧數的經驗啊?你們孩子怎么學的?
我回復說:我們孩子沒學奧數呢。
讀者特別驚訝,追問道:?難道你們真的“雙減”了?我們這里“卷”得很啊,人家都學,我們也不敢不學……
現實確實是這樣,雖然奧數班“明面兒上”被取締了,但換一種說法的“數學思維”課,還是很流行。
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漾漾班里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在上機構的“數學思維”課。
但我們的確沒有給孩子報課。到目前為止,二年級下學期,漾漾還沒有一個語、數、英這樣學科類的課外班。
我們是怎么考慮的?今天來仔細聊一聊。
先聲明一下,我并不反對上課外班,也不會覺得自己家教育就更值得參考——說真的,完全沒有這種底氣。做父母,我們也是“小學生”水平。
今天所談的,只是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家庭的一些思考。
一切選擇立足于:
我的孩子是怎么樣的?
相比于別人在做什么,我們還是更關注:我的孩子是怎樣的。
包括她每個學科的真實學習情況,哪些對她來說很容易,哪些理解起來要費些勁。這種深度的了解,我覺得繞不開更多的親子相處,繞不開你在她身邊的觀察。
小學低年級正是作業少、親子時間多、適于觀察了解的階段。
所以一、二年級我家大的原則還是“自然主義”的:
盡量少的課外班,盡量多的自由玩耍、自由閱讀、親子游戲、親子互動。
漾漾有三個課外班:體能、游泳、美術。學校的課后課也只參加了一個:足球——絕大部分是體育類。
這一方面因為我們看重運動,看重身體素質,更主要是因為漾漾喜歡運動,所有項目都是她主動選擇的。
運動也是給她很多成就感、給她自信的部分。
她出生在8月,這意味著在學校她始終會是班里最小的孩子之一,無論個頭還是心智,很多同學都會天然比她先長半歲到一歲。
但因為跑得快,跳得遠,身體靈活,她不會覺得自己很小,會有“我就像獵豹一樣”的自我認知。
這種特點,也幫助她很容易交朋友。(六七歲小孩的游戲,很大比例是要跑來跑去、攀高爬低的,你懂。)
數學呢?至少現在她還沒表現出特別的優勢或興趣。
一個小孩,在哪方面更敏感,有心的家長肯定可以看出來。
2021年暑假,漾漾的表哥天天來我家小住,我先生陪他們一起玩桌游,很明顯的察覺兩個孩子對數字、邏輯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
這和教育沒有多大關系,天天家在湖南的小鎮,在縣里讀小學,但他天然對數字敏感,這是掩蓋不了的特質。
漾漾在數學上的理解力,顯現出的是平均水平,不會那么突出。這和她在語言、藝術、體育上的如魚得水,是能看出差別的。
漾漾的畫。沒有參照物,
都是她空閑時隨意的涂抹。
在“最近發展區”里
激發孩子天然的學習動力
我們覺得無論學什么,在“最近發展區”內探索都是最有效,也最能帶給孩子積極動力的。
最近發展區,是孩子踮踮腳、伸伸手、稍微努力就能夠到的地方。學習難度在最近發展區內,最能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
反過來,學得太容易,會覺得無聊;學得太難,會太多挫敗感,得耗費孩子跟父母的意志力才能支撐。
我們買過《小學奧數舉一反三》這樣的書,也在同學家看過他們在上的機構課程教材。那些題目,對于漾漾來說太難了,超過了有思考樂趣的范圍。
她的最近發展區在哪兒呢?就在課本內容的稍微延伸。
比如像《53天天練》這一類的練習冊,跟課本同步,每一頁都會有一兩道稍微難點的題目,出得比較靈活——這些題是她最愛去想、去琢磨的。
爸爸每天給她布置一頁,會特意把難的題目標個五角星,寫上“難”、“很難哦”這樣的字眼。漾漾每次都會專挑爸爸說“難”的題目先做——這是天然的勝負欲,天然的好強之心。
你想想看,如果她每次一做,就發現做不出來,會有多挫敗?有幾個小孩還有動力再嘗試呢?
自驅力一定是來自持續的正反饋。正因為爸爸說“難”,而她有時候能做出來,才會產生成就感、自豪感、“我能勝任”的自我認知。
在家里,父母可以靈活調整作業的難度,發現孩子總做不出來,就及時換成更容易的題目;發現她做得越來越輕松,游刃有余,就逐步把難度增加。
總之是確保她獲得“既有成就,又有挑戰”的體驗。
我們覺得大量“刷題”是很難獲得這種體驗的。一定要控制作業的量,少而精。
會不會有一天漾漾也開始學奧數呢?有可能呀。如果我們發現奧數的題目已經進入她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了,她能從中感受思維的樂趣了,那就可以學。
實際上爸爸有時也會和漾漾一起討論奧數題——和二年級的她討論一年級的《小學奧數舉一反三》。漾漾非常喜歡。
這就是孩子自己的節奏,而不是追趕別人的節奏。
為什么漾漾愿意做爸爸布置的作業?
一是前面提到的挑戰感、成就感;
二是爸爸總是會給正面反饋,就算做錯了,思考步驟中有亮點,爸爸也能拎出來鼓勵;
三是量真的很少,20分鐘就能做完,每天晚上都還有和爸爸一起玩耍的時間。
有時候爸爸下班晚,漾漾總是一回家就趕緊把作業做完,希望等爸爸回來后,所有時間都能用來玩,哪怕五分鐘、十分鐘跟爸爸打鬧都覺得很珍貴。
“學習”是什么?
有朋友會說:那你為什么不讓孩子提前學呢?把你說那些節奏提前半年,幼兒園學了一年級的,一年級學了二年級的,那說不定她現在學二年級奧數也ok了。
我們確實不會這樣做。
我們更加相信,學習的本質就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自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給孩子自己想、試錯的時間,而不是一上來就把解題方法教給她。
很多的“提前學”,由于孩子本身的心智、能力還沒有達到,教學過程主要就是大人總結各種規律、匯總同一類的題型,教給孩子,讓孩子大量練習達到熟練。
有些“數學思維課”的教學方式也是這樣:
排隊問題,給你窮舉幾種情況,A情況這樣做,B情況那樣做,確保你每種情況都見過,下次考試能做出條件反射般的應答。
但這就損失了孩子自己琢磨、恍然大悟的過程。我們寧愿讓她慢一點,享受這個自己思考的過程。
我看過一篇美國奧數隊總教練羅博深的采訪文章,他說,在他的課堂上,他不會告訴學生們應該怎么做。
相反,“我讓他們自己來探索,每個人都把自己想到的思路寫在黑板上,并且標上序號。即使沒有一個人能一下得出完整解題方案,他們看到黑板上的各種思路,就會想到某幾個思路可以結合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同一道題,在不同的班級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解法。學生的感覺也不只是在聽,而是真感受到自己在參與。
”
“在課堂上頭腦風暴的時候,他們嘗試了很多錯誤或者繞遠的解題路線,也就知道如何選擇,才能離解決問題更近。”
羅博深說,有些家長會覺得這樣做是繞遠路,“用這樣的方式上課,做一道題的時間夠孩子在家里刷好幾道題目,記好幾個知識點了”。
但羅博深相信,那只是考試的邏輯,不是學習的邏輯。“靠刷題取得成績,只需要看過足夠多的題型,有很強的記憶力。但他沒有獲得真的知識,不是在動腦,也不會帶來新東西。”
這一代孩子的確面臨著激烈的升學競爭,中考、高考也是很難回避的現實。
但我和我先生都相信,學習、升學這是兩件事,如果從小就用升學考試的邏輯來安排學習,把競爭壓力過度提前,這是對學習本身的傷害。
我們相信小低年級一定要“學有余力”,不疾不徐,從從容容,留有足足的彈性,到真的需要為升學拼一拼的時候,才會有足夠的蓄力。
當然啦,的確有些孩子是天資聰穎,提前學也好,課外班也好,都學有余力。肯定是有的。那心悅誠服接受就好。他/她們到時候升學成績好也是應該的。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不是要壓過別人,而是,獲得不斷學習的動力,獲得“我有力量”的體驗和認知。
肯定會遇到困難和挑戰。這就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充分的接納和支持。
我越來越覺得,養育是一條總會有新的風景、奇遇的開放的路,像阿甘一樣,往前跑,擁抱當下就好。
魚鷹有寶寶:魚鷹,坐標北京,畢業于人大中文系,前《南方周末》報系記者、《Vista看天下》文化總監,創辦過兒童繪本雜志并擔任主編。家藏童書6000冊。在這里記錄生活感悟、非典型海淀家庭的教育碰撞。
女兒7歲半,海淀小學二年級,敏感而好動,愛讀書更愛玩。最喜歡和爸爸自創各種游戲。?隊友“科學家”,清華博士,航天科研專家,也是我眼里的天賦型育兒選手——因為他總能看懂孩子多變的小宇宙。歡迎關注。愿這里能讓你對家、對愛、對有孩子參與的生活,都多一分信心。
發現優質教育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