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東坡文化熱持續不衰。以蘇東坡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大量涌現,各地的東坡文化節、東坡文化季、東坡文化旅游大會等主題文化活動也是紛紛登場。蘇東坡從古代走進現代,從傳統文化領域進入大眾文化領域,如今已從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變成一個文化符號和文化IP。
(相關資料圖)
有人這樣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蘇東坡。即使過了一千多年,他仍被許多人奉為精神偶像。林語堂稱他為“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絕版”,錢穆認為他是“罕見的千古完人”。
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曾如此盛贊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稟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p>
這段話,可謂多側面、立體地、全面地概括和描摹了蘇東坡的人生態度、道德力量、精神品質、人格魅力、天才稟賦、悲憫情懷、審美藝術、生活趣味……
所以,在如今的東坡文化熱中,有人贊美蘇東坡對人不分貴賤,悉與結交赤心相對的真誠態度;有人贊揚他盡管一生遭受貶謫,但每到一地卻是開辟荒野、修堤壩、興文教的實干精神;有人歌頌他一生始終秉持為民請命、兼濟蒼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本情結;有人傾倒于他那超然物外、達觀豁達的人格魅力……
而有更多的人鐘情、迷戀、傾心于蘇東坡的審美情趣、生活趣味。蘇軾是大文豪,但他也是一位美食家,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雞、東坡魚、東坡肘子等諸多美食。公元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受牽連,被貶到黃州。黃州臨近長江,江中多魚,蘇東坡常學漁夫身披蓑衣,在江邊垂釣,上鉤的魚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他在《初到黃州》一詩中寫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边@哪里能看出他被貶官的愁緒,分明是一派賞美景、嘗美食的悠閑畫面。
黃州的豬肉非常便宜,蘇東坡買來豬肉,用慢火清燉,然后加入醬油等調料,做出的肉美味無比。為此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边@道菜就是后來舉世聞名的“東坡肉”。
1094年,蘇東坡被貶到惠州,他又寫了一首《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惠州,蘇東坡還留下了很多與美食有關的詩文,如《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蘇東坡以“老饕”自嘲,并戲謔宣稱“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1097年,蘇東坡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海南儋州。此地屬于尚未開化的荒蠻之地,但蘇軾仍舊活得積極昂揚,將自己的幾間茅屋借水果名字命名為“桄榔庵”,會客的小竹屋叫“載酒堂”。海南缺少吃的,蘇東坡經常餓肚子,但他卻是苦中作樂。在《節飲食說》中,他表示節制飲食有三大益處:一來安分養福氣,二來寬胃養神氣,三來省錢養財氣。
有人說得好,蘇東坡應該算是最具有治愈效果的古人。的確,蘇東坡已死,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永遠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精神記憶;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生活的智慧、對待生活的審美的藝術態度,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如今,傳統文化之熱,已是涌動在中華大地上的一股文化暖流。在東坡文化熱中,我們直接感受到了蘇東坡身上所折射的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生活藝術。蘇東坡的生活美學和藝術的、審美的人生態度,是我們的文化資源、精神資源和美學資源,我們需要將其與我們的時代生活相融相交,讓這種東方文化、人生智慧、生活審美趣味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之中,獲得我們生活、生命和心靈的滋養……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