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在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穎的資訊傳播方式,受到人們追捧。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為10.40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
智媒終端,在為人們隨時隨地提供可能的資訊服務的同時,也讓人們閱讀的移動性與碎片化趨勢愈益明顯。那么,在智媒時代,我們不得不直面如下問題:刷看短視頻,是否能夠給我們提供足夠的資訊、全新的視野和全部的知識,它有能力取代傳統的讀書求知方式嗎?在當下,我們應如何理性認知短視頻與信息時代生活的關系?在當前這個短視頻方興未艾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將閱讀進行下去?
在智媒時代,短視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人們的思考和閱讀方式。時下一些讀書類短視頻盛行,可以將文學作品轉化成視頻形式,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用戶,讓用戶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閱讀文學作品。對于年輕一代讀者來說,視頻化的內容更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學作品。
那么我們是否就能夠得出結論,書籍這種冗長低效的知識載體,遲早會退出歷史舞臺,最終被短視頻或更新的智能技術所取代呢?就目前來說,事實并非如此。智能媒體的便捷性、互動性、個性化特征給人們帶來閱讀方式革新的同時,也使得全民閱讀面臨著“信息繭房”“算法偏見”“回音室效應”的挑戰。對此,各界看法不一。
有人認為短視頻形式靈活、趣味性強、普及度高,節省了冗長的閱讀時間,可以高效率地滿足用戶的認知需求,因此對讀書類短視頻趨之若鶩,成為“忠粉”;有人呼吁“不要把閱讀固化到某種媒介形態上”,欣然接受短視頻對于閱讀的改變,強調“視頻直播也是一種閱讀”。一些批評者認為,短視頻是由資本錘煉并試圖誘惑我們沉迷于消費的手段,讀書類短視頻是以“讀書”之名行“娛樂”之實,算不上閱讀;更有批評者直接將短視頻歸類為“精神鴉片”,認為長期刷短視頻會剝奪人的注意力和耐心,并且有成癮性,憂心于“它將逐漸改變我們的大腦”,導致人們的閱讀能力下降。可見,短視頻在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提升閱讀體驗、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也隱含著一定程度的風險與挑戰。
“閱讀”這個詞語,拆解開來就是“閱——瀏覽”和“讀——識別”兩個關鍵行動。“閱讀”就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與知識的活動。“閱讀”的本質就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知識。在智媒時代,多種類型的媒介可以更有效地傳播各類信息和資訊,而媒介的雙刃劍在于,它一方面促進了信息的傳播,一方面又將信息包裹起來,穿上了不同款式的“衣服”。例如,同樣是《流浪地球》,讀書的人看它的世界觀、故事情節和文采,看電影的人看它的視覺效果、演員,看《3分鐘看完流浪地球》短視頻的人,只能大致知曉它的簡介和結局。三種不同的媒介帶來的是三種全然不同的效果,其中的深度和價值自然也不一樣。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無比豐富、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在不同價值沖突、碰撞與博弈的過程中,要增強文化認同,構建價值共識,必然要慎思明辨。閱讀作為一種自主性極強的學習體驗,一本書在思想性、文學性、哲理性上的成就也不是短短幾分鐘的視頻所能囊括得了的,并且短視頻制作門檻較低,因此在內容方面良莠不齊,視頻創作者本身對知識內容的閱讀理解也未必準確。
閱讀意味著讀者要獨自開辟出一條思路,需要讀者具有相當強的分類、推理和判斷能力。無論是采用何種媒介進行閱讀,閱讀的關鍵就在于保持自身冷靜獨立的思考,保持對媒介的辨別,保持對信息的甄別,保持不同媒介之間信息的互補。讀者只有把刷短視頻的被動接受,與線下讀懂一本本好書的主動吸收,以及讀完后的思考感悟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與作家進行“靈魂對話”的機會,才能有機會體驗到“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的閱讀境界。
全民閱讀作為衡量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而備受重視。各地紛紛掀起讀書熱潮,通過豐富的閱讀活動傳遞著全民閱讀熱情,全民閱讀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取得了積極的現實效果。在智媒時代,相關部門應利用智能媒體,大力推進多元方式的全民閱讀,提升人民的文化素養,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技術發展帶來的閱讀方式的轉型,避免“算法偏見”和“回音室效應”;讀者應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與“慎思明辨”能力,避免在多重信息流動中不加選擇地被動接受“推薦”,同時努力培養自身的沉浸式閱讀能力,在閱讀中獲得自我發現、自我積累與自我成長。(李夢瑤)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