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蒙志軍 龔柏威 王為薇
【一線見聞】
(資料圖片)
初夏時節,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北岸新村,田園阡陌,屋舍儼然。
青山滴翠。一座造型簡潔、色調素雅的現代建筑,掩映其間。
這里,就是“洞庭畫院趙濺球藝術館”。它的主人,是益陽籍著名山水畫家趙濺球。
反哺鄉村
陽光,灑在波光瀲滟的蘭溪河上。
沿著清嘉慶年間修建的楓林古橋,一路向北,行數百米,便到了“洞庭畫院趙濺球藝術館”。白色的建筑線條簡潔硬朗,像一個端坐的巨人,用溫柔的目光,凝視著身處的水鄉小村。
這是一座集收藏展覽、學術交流于一體的藝術館。進入一樓展廳,撲入眼中的盡是巨幅之作。最顯眼位置,一幅《蘆花如雪》,足足有普通人家半面墻之巨,畫面熱烈奔放,生機勃勃。
“洞庭湖哺育了我和我的藝術生命。我作品的主角,很多都是洞庭湖。”今年68歲的趙濺球,剛剛從洞庭湖寫生歸來。
趙濺球對家鄉的山水,有種無法言說的情愫。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最自然生動的美,是有溫度的存在。
即使你不懂藝術,也能從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一種熾烈深沉的鄉愁。一樓展廳共有趙濺球的52幅作品,都是湖湘元素,或洞庭波涌,或雪峰逶迤,或氣勢雄渾,或柔美飄逸……
“我在岳麓書院寫生時,得知書院曾七毀七建,仍弦歌不絕。這正是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寫照。我深受震撼,于是創作了作品《麓山圣域》。”趙濺球說,“藝術反映精神,精神滋養藝術。我就想著在家鄉建一座藝術館,搭一個平臺,讓更多農民特別是孩子,在感受藝術的同時,更傳承精神。”
隨著藝術館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趙濺球經常還會客串講解員,質樸生動的講解,讓人流連忘返。
藝術館總建筑面積5400平方米,共6層。趙濺球曾在法國盧浮宮舉辦個展,其中的85幅作品,收藏在二樓展廳。
他還打算將目前空置的另外4層利用起來,做藝術培訓、藝術沙龍,或展示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用高雅藝術反哺鄉村建設,讓鄉村更加包容、開放。”
雙向奔赴
蘭溪鎮,因境內資江支流蘭溪河而得名,宋代成市,明代建鎮,水運發達,是非遺村鎮省級示范點,湖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沿著古鎮漫步,水鄉悠遠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街上,人來人往;街兩旁,糟酒的、炸油粑粑的、煮白粒丸的,一字排開。青瓦飛檐處,藏著一家家畫院、民宿。
街上的百姓,幾乎都認識趙濺球,會親切地稱其為“趙老師”。他們會自豪地告訴你,這個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的大畫家,是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們蘭溪人。”
藝術館的落戶,帶來了高端藝術與民俗文化的雙向奔赴。
蘭溪鎮黨委書記鄧凱兵介紹,藝術館從構想到落成,前后經歷了10年。2018年,藝術館正式立項后,蘭溪鎮依托這一項目,大力推動鄉村道路、龍舟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實施水鄉古鎮仿古建設、蘭溪河十里畫廊等工程,努力提升小鎮的氣質和顏值。
蘭溪還持續打造“槳聲燈影里的蘭溪”,推動“雙橈龍舟”“蘭溪山歌”申報國家非遺和楓林古橋申報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策劃了“舌尖上的蘭溪”“水鄉古鎮山歌節”等特色節慶活動。
古鎮越來越有“文藝”范兒。去年6月,在趙濺球的組織下,全國130多位藝術家齊聚蘭溪,創作出一幅幅體現蘭溪古鎮豐富人文景觀和獨特民俗風情的藝術作品。今年2月,“彩墨洞庭·美麗蘭溪”美術作品展覽在藝術館舉辦,自帶流量的畫家們,通過388幅美術作品,把蘭溪的美推介到更遠的地方。
“化學反應”
幾天前,蘭溪鎮做了個摸底調查,龍舟競渡活動馬上就要開始,沿河幾個村的飯店、民宿,家家都已訂滿。
一個開民宿的郭姓青年老板告訴記者,他和女朋友都愛畫畫,在大理、麗江都停留過。去年初,聽說藝術館要落戶蘭溪后,就決定來這里開客棧。他認定這里“肯定會成為一個能留住游客的特色小鎮。”
藝術與鄉村碰撞,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北岸新村黨支部書記湯光明介紹,受雙橈龍舟商業化運營和洞庭畫院的地標影響,很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鄉經營民宿、飯莊、特色商鋪等。北岸新村、沙嶺村、小河口村等村落,文旅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如今的蘭溪,一樹一花、稻田泥土、傳統習俗,皆為“藝術”,蘊含著發展致富的強大潛力。
變化的,不僅僅是百姓的腰包。當藝術融入鄉村,鄉村也因此而熙攘、亮麗起來。
以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赫山區蘭溪鎮文化振興示范基地為契機,蘭溪鎮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投身鄉村產業,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中,提振了精氣神,孕育了好風尚,進一步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那些慢慢被藝術浸染的人們,空閑時去藝術館轉轉,已成習慣。
為了迎接端午節,洞庭畫院重新布置“蘆花如雪”中國畫作品展,近期都是閉館狀態。
村民張怡告訴記者,這段時間,12歲的兒子經常會問她,“藝術館什么時候再開門啊?”
這些小故事傳到趙濺球耳中時,往往會觸碰到他的心弦。他記得今年初藝術館剛開館的那會,有村民跑來問他,多少錢一幅畫,想買一幅掛到家中堂屋。
后來,又有幾個村里的年輕人,從田間上岸后,先是直奔藝術館,走到門口時,又折回家,換上干凈的鞋子再進來。再后來,一位老奶奶連連夸趙濺球“畫的蘆花越看越喜歡”,領著孫子過來,要拜他為師。
每當這些時候,趙濺球會想起他的舅舅,那個在他少年時打開了他繪畫之門的老師、長輩。還會想起一輩子種田的父親,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只要堅持做一件事,再貧瘠的土地也能長出金子。”
這些,都慰藉了趙濺球的內心,當然也是他堅定前行的動力。
【記者手記】
當藝術遇見鄉村
一支畫筆,能不能撬動一個鄉村?
在蘭溪,我們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洞庭畫院趙濺球藝術館”的落戶,如同一塊激活鄉村振興的“芯片”,帶來了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帶來了高雅藝術與民俗文化的相融,更帶來了農民素質、生活水平和鄉風文明的提升。蘭溪鎮黨委書記鄧凱兵介紹,在推進農村殯葬改革的過程中,僅1個月時間,北岸新村就順利完成了蘭溪河畔400余座墳地的平整任務,為全鎮做出了示范。
當藝術遇見鄉村,產生的影響,在于一個地方“顏值、氣質”的提升,在于釋放出巨大的活力與激情,也在于人心的重塑,或立竿見影、或潛移默化,還有一些,需待生根之后,讓時間去發酵,用心靈去感悟。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強則國家強,鄉村興則國家興。我們期待,更多的鄉村插上藝術的翅膀,以文化振興之“筆”,繪就鄉村振興的絢麗圖景。
作者:蒙志軍,龔柏威,王為薇
責編:劉笑雪
一審:劉笑雪
二審:冒蕞
三審:蒙志軍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