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已經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如何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增強老人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成了各地探索的重點。
近年來,臨澧縣合口鎮推陳出新,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三心服務”農村養老新路子。
(資料圖)
“孝心”:他們就像我的父母
在合口鎮,老年人群體數量大,居家養老壓力凸顯。7月初,記者到合口鎮采訪發現,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獲得百姓交口稱贊。
7月12日上午,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護工羅玲早早起了床,簡單收拾房間后,帶上工具前往老人王本秀的房間打掃衛生。
今年81歲的王本秀,是合口鎮硯水堰村人,屬于特困集中供養對象。2009年,王本秀搬入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
“我現在吃得好、穿得好,感謝政府對我的關照。”王本秀介紹,在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護工每天會把可口的飯菜端到她的面前,讓她感覺到這個大家庭很溫暖。
“我年紀大了,腰椎間盤突出走不動,眼睛還有白內障。”王本秀告訴記者,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派專車將她送到縣第二人民醫院看病。因擔心她路上暈車,護工還細心給她備了暈車藥。
目前,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的護工們作息非常固定。每天早上待老人們起床,他們就立馬進門搞衛生換床褥。陪老人吃完早餐后,他們會和老人們一起休閑娛樂,看電視、種菜、運動……
“在這里,我們就是盡孝心,他們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采訪時,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院長楊振軍告訴記者,他們的服務理念就是把前來養老的人當成父母,好好盡一份孝心,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過上更高品質、更快樂、更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開心”:這里就是我的家
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于2009年建立,去年經整修后有護理床位100個,現入住75位老人,其中特困集中供養對象43人。
“這是一個和諧歡樂的大家庭。”采訪時,“家庭”成員黃玉珍對記者說。
三合村11組的黃玉珍今年60歲,并非特困集中供養對象。因兒子一家在長沙工作,自己又患有類風濕關節炎,行動不便,黃玉珍與家人商量后自己找到村里,希望能到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生活。剛開始,黃玉珍的兒子不能理解,還有些擔心。在仔細了解了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的情況后,黃玉珍的兒子放心了。
“我是前年進入養老服務中心的,一到這里,我就融入到了這個大家庭。”黃玉珍告訴記者,因患類風濕關節炎腿腳不便,護工每天給她按摩大小腿。不久,她就擺脫了雙拐。現在,黃玉珍偶爾還能幫忙護理行動不便的老人。
73歲的蘇宏林時常在情緒低落時發脾氣。除了為他做日常護理外,黃玉珍和護工們會定期開導他,冒充他已故的親人和他聊天。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還定期給他買一些時令水果,讓他心情愉悅。每次心情恢復之后,蘇宏林會主動找到羅玲,表示自己的歉意,并希望他們不要見怪。
“自老伴走后,我對生活很困惑,兒子那里我又住不慣。在這里,我身體好了,每天還能鍛煉和娛樂,特別自在,和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們一起生活,感覺這里就是我的家。”黃玉珍坦言,在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很開心。每天,她都要在朋友圈分享在該養老服務中心的生活。
“安心”:風景這邊獨好
“寬敞舒適的住房、手繪文化墻和健身場地、郁郁蔥蔥的公共綠地、明亮整潔的食堂……這里的環境很優美。”楊振軍笑著向記者介紹。
“除了這些硬件外,我們還有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工作目標,就是讓這里的所有人活得有價值。”合口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蔣建接過話題說,將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進行翻修改造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新的養老模式和理念,讓入住老人活出生活質量,安心在此養老;讓工作人員感到工作很幸福,安心在此服務。
“多活幾年沒問題。”采訪時,81歲的張大爺用一口地道的臨澧話告訴記者,他要在90歲的時候,讓重孫在這里看他和這里的工作人員“將軍”。原來,張大爺平生愛好下象棋。來合口鎮養老服務中心兩年來,他不僅把幾個室友發展成了棋友,還把3個工作人員“培養”成了象棋愛好者。
“隔三差五地陪張大爺‘將軍’,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剛過44歲生日的羅玲在養老院已有十多年護工經歷。提到陪張大爺下棋這件事,她特別自豪:“在養老院當護工,讓老人們安心、開心,我感到我的工作有價值,有一種自豪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