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施芳
連日來,北京出現極端強降雨天氣,據市氣象局介紹,本次強降雨過程是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降雨量最大一次。北京市房山區山區較多、河流縱橫,多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和地質災害紅色預警。連日來,面對汛情,房山團區委積極發揮平臺橋梁作用,動員志愿服務組織力量,引導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兩新團組織,號召骨干志愿服務隊組織廣大志愿者,共同構筑“青春堤壩”,積極投身到防汛一線,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奉獻青春力量。
(相關資料圖)
“緊急通知!所有人增援琉璃河,撤離6個村的群眾!”7月30日晚11點,房山團區委工作群里發出通知,啟動防汛應急志愿服務工作預案。通過房山團區委建立的前期緊急聯絡機制,20分鐘內就有55人報名,35分鐘后,67名志愿者在房山區臨時安置點集結,迅疾開展群眾轉移安置、房間調劑、物資發放等工作。為了和雨水搶時間,他們無暇顧及雨水淋濕全身,積極引導群眾進入安置點。但很快,雨水就沒過膝蓋,水流湍急,人走在水里都打晃。志愿者們組成人墻,站成安全通道,他們用手扶著、用背馱著,用身體擋住來勢洶洶的雨水。9個小時的奮戰,他們轉移了路村等6個村的3600余名群眾。
7月31日下午2點,志愿者們還沒來得及休息,就又接到緊急趕去竇店的通知,此時通往竇店的盤橋下已有2米高的積水,房山團區委志愿者指導中心主任倪京津帶領30名志愿者搭乘運送物資的貨車抵達竇店安置點,繼續搬運物資,直到凌晨2點才完成工作,他們席地而睡,濕透的衣衫緊緊貼在身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
除了團干部和青年社工,房山區各委辦局、街道、鄉鎮的青年干部也沖鋒在前,加入房山“志愿藍”隊伍。在琉璃河鎮,許多通往安置點的道路被洪水吞沒,房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成立防汛救災志愿隊,青年志愿者們紛紛跳入水中,用一艘艘救援皮筏艇將受困群眾護送至安全地帶。泡水時間長了,他們的雙腳泛白,還有的被洪水中的石子和樹枝劃破,但沒有一個人離開。
受暴雨影響,泗馬溝村的集中轉移安置點于7月30日停電,村內供水靠機井抽取地下水,斷電就意味著停水,提前儲備的礦泉水也因出村道路損毀沒有新的補給。泗馬溝村“兩委”干部和包村干部組成志愿服務隊,背起背簍,沿著濕滑的山路去往距離安置點1公里以外的一處泉眼取水,捧著干凈的山泉水,村民們的眼睛濕潤了。
一場暴雨過后,房山區北潞園5個小區全部進水。在拱辰街道團委的號召下,紅心少年志愿者服務隊防汛應急分隊志愿者立刻出動,來到北潞園幫忙清理淤泥。志愿者們不怕臟不怕累,挽起褲腿走入深水區,有的用鐵鍬等工具清淤,有的將堵塞排水口的落葉等清理干凈,保障了居民通行安全。
“阿姨,您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呼叫我們,我們就是來給大家服務的。”8月3日,“兩新”團組織餓了么(北京)團委組織20名青年騎手志愿者來到房山區體育館臨時安置點,為受災群眾提供服務保障工作。隊伍里騎手的平均年齡不超過33歲,大多數人都是常年在房山區域跑單的騎手,還有3名從朝陽、海淀、豐臺外區縣趕來。他們穿著藍色的志愿者馬甲,在安置點忙碌地穿梭著。
正在給安置點居民發放飲用水的餓了么騎手李雪貞曾獲得朝陽區“優秀騎士”稱號。他表示,作為一名新業態從業者,自己也是城市生活和社區建設的一部分,在城市需要的時刻,愿意出一份力,“我的老家也遭遇過大暴雨,更清楚如何幫忙,所以第一個報了名,希望大家早點回歸正常生活。”
大雨無情人有情。面對汛情,房山團區委積極發揮社會化動員組織力,迅疾摸排重點受災鄉鎮需求,向團市委匯報,號召動員共青團系統、社會組織捐資捐物,得到第一時間回應。為簡化流程,所有物資直接運送至區民政局救贈中心接收站、區商務局物資發放點。目前,共計收到來自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3000份救援物資,包括雨衣、雨鞋、應急燈、醫療救急物品和食品,以及愛心企業捐贈的水泵、發電機、食品、藥品等物資,還收到了團市委緊急撥付的16萬元團費以及市青聯捐贈房山的95萬善款和5萬元物資。
據介紹,從2018年開始,房山團區委就啟動了小微志愿服務項目,每年支持30至50個,累計支持170個項目。通過社會化動員志愿服務組織力量,在此次防汛救災前期儲備500余名志愿者,號召骨干志愿服務隊儲備志愿者,制定防汛應急志愿服務工作方案,做好招募對接,崗位培訓,人員安排、服務計時等保障工作。號召藍天救援隊、陽光綜合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人防志愿服務隊等專業力量作為第一梯隊深入一線,轉移安置、運送救援物資;第二梯隊由紅心少年、麥田、綠蘿等40支志愿服務隊,就近就便開展親情陪伴、物資搬運、安置點服務保障工作。
根據防汛工作安排,團區委緊急動員儲備志愿服務隊伍力量前往琉璃河鎮、竇店鎮等防汛重點地區,開展群眾轉移、應急救援等志愿服務。目前,每天動員100余人次就近就便參與各社區村救災支援工作。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