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
【資料圖】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Tang Dynasty · Bai Juyi
The first rain stops,
sprout grass and vegetables.
In light clothes are young lads,
and in lines as they cross the streets.
二月二,龍抬頭。好年景,春開頭。
又是新一年二月初二,雨水剛過,過不久便是驚蟄。龍抬頭節,又稱二月二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
初春時節,春意不動聲色,而生命已在嶄新的醞釀之中。中國古人認為,這是潛龍在整整一個冬季的沉睡中睜開雙眼,吐氣為雷,雷出地奮,雷動風行,萬物同應,拂過山川湖水,吹化殘雪寒冰。恰如西晉左思《魏都賦》中寫:“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傳統上,二月二這一天吃的食物是以龍的身體部位命名的。例如,餃子被稱為“龍耳”,春卷被稱為“龍鱗”,面條被稱為“龍須”,餛飩被稱為“龍眼”。這一天通常吃的特殊食物還有爆米花、炒豆子和薺菜炒飯。在中國,還有“二月二”剪頭發以求趕走霉運的傳統。直到“二月二”才解禁,這就是人們都在這天光顧理發店的原因。
吃“龍食”,剃“龍頭”,一起迎接“龍抬頭”。2月21日,雙語記者來到了濟南老城區的老商埠、英雄山、中山公園,向外國友人們講解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和來歷,體驗傳統節日的街邊理發、吃炒豆子等傳統習俗,用海外網友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了專屬濟南的“二月二”故事。
身為龍的傳人,我們有著博大精深的龍文化。走進歷史長河,在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圣哲們內觀于人文,外觀于天文,下合于地理,進入天人合一的狀態,在大慧大智、黑白同觀下創立了非常完整的龍文化體系。
這個體系教育和指導著中華民族尊道貴德、敬天愛地、順天應人地生存發展。如24節氣中醫文化、修身養生文化,這些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一直滋養著炎黃子孫。龍文化代表了人類對宇宙萬物認知的最高智慧,是超越時空、為全人類所共享的精神食糧。
”龍抬頭“文化中的元素如上古圖騰、商周印記、中華詩詞、龍元素等都是具有文化異質性、交流友好性、價值共享性、國際流通性的故事要素,是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展形象”工程,這些習俗和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元話語,是具有開場白功能,能夠進行中國文化聚合與復誦,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二度敘事和三度敘事的重要因素。
現階段,隨著龍文化和中國傳統美食、傳統節日在海外人民的視野中熟悉度的逐日提升,濟南國際傳播中心持續輸出系列關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雙語系列產品,豐富外國友人感知濟南的傳播方式,創新對外傳播形式,講好傳統文化的媒介融合故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