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耿炳文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朝末年,他與其父耿君用隨朱元璋渡過長江。耿君用在救援宜興時,與張士誠交鋒,力戰而死。耿炳文承襲其父的管軍總管之職,繼續統領其部眾。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初一,耿炳文從廣德攻長興州,張士誠守將趙打虎以三千精兵迎戰失利,逃往湖州。初三,炳文攻陷長興,獲戰船三百多艘。朱元璋改長興為長安州,在縣署內設立永興翼元帥府,炳文任總兵都元帥。炳文納儒士溫祥卿于幕下,協助策劃防守。炳文固守長興十年,前后歷數十戰,多次打敗張士誠。朱元璋向張士誠全面進攻時,炳文帶兵攻克湖州,圍平江(蘇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炳文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殺戮功臣頗多,而耿炳文是少數幸存者之一。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爆發靖難之役時,朝廷僅能派六十五歲的耿炳文率兵北上討伐,佩大將軍印,號稱三十萬人。炳文軍13萬人在八月到達真定,徐凱率兵駐河間,潘忠、楊松率兵駐鄚州,以先鋒9000人據守雄縣。燕軍趁中秋之夜突襲雄縣,又擊敗了援兵,潘忠、楊松被執,燕軍攻陷鄚州。炳文在移動部隊渡過滹沱河時被燕軍攻擊,部將李堅、寧忠、顧成被執,斬首3萬余級。炳文與殘軍十萬人退入真定城,堅守不出。耿炳文拙于攻略,長于守城,故能固守長興達十年之久。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于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遂解圍而去。但此時惠帝接受黃子澄的建議,撤換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接任,齊泰堅決反對,但建文帝不聽,由景隆調兵五十萬伐燕,戰事遂不可為。明成祖朱棣奪權成功后,御史陳瑛在永樂元年(1403年)劾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耿炳文上吊自殺。但是根據今人的考證,耿炳文在靖難之役中于真定死難。統帥 B(耿炳文拒守長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締造之基,其力為多。惜乎真定之敗,身歿于陣。或謂其長于守御,而任戰則否也。)武力 C(記載不詳。)軍謀 C+(耿炳文一時宿將,長于守御。時有處士溫祥卿者,多智數,炳文引入幕府,往往用其策,故周兵入寇,皆敗走。)智略 C(耿炳文任賢納策,吳人不得肆其志。及功列一等,又能保守祿位,為太祖所依持。惜乎真定之事,或有隱諱,其算略未得見矣。)內政 C(耿炳文嘗浚涇陽洪渠十萬余丈,興水利,民賴其利。)魅力 B(耿炳文從太祖龍興,乘時立功,身名俱泰。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燕王之起也,炳文抱謀國之忠,帥師討逆。及歿于王師,建文痛甚,先后隆恩疊頒洊至。燕王稱帝后,耿氏覆宗失祀。故世所傳言,皆炳文之庸誤偷生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