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能三角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周的文章《如何用“不可能三角形”解決人生的一切難題》受到大家的歡迎,但因為篇幅的原因,“不可能三角形”的案例部分過于簡單。
本文就接著上一篇理論篇,寫一個實戰篇。
先簡單回顧一下上一篇“不可能三角形”的原理 :
我們做一件事時,可支配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而想達到的目標可以是無限的,“不可能三角形”的作用就是幫助你聚集目標,什么目標是你最在意的,什么資源對該目標的效用最大,為了追求這個目標,你愿意放棄哪些目標和對應的資源。
具體方法分為四步:
第一步:把資源約束精簡為三項
第二步:放棄一項
第三步:剩下的兩項中,其中一項變成控制性指標
第四步:剩下的一項即為重點評估指標
如果沒有看過上周“理論篇”,建議先看一看,本文將用這個“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不可能三角形,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如何進行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
二、4321是家庭資金配置的黃金比例嗎?
在進行家庭資產配置時,很多銀行理財顧問都會推薦你一些黃金比例,比如最常見的“4321”:
40%的金融資產配置固定收益類產品,包括存款、低風險銀行理財、國債和純債基金;
30%投資于含股票的指數基金與主動性基金;
20%投資于股票、期貨、股權等或高風險或低流動性產品;
10%配置于保險類產品。
仔細地分析這個比例,實際上是搭了四個資產配置的不可能三角形,達到“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三個要素的平衡,比如說:
占比40%的固定收益產品,基本上放棄“收益性”的要求,或者更側重于流動性,或者更側重于安全性;
指數基金比較復雜,如果選擇定投,實際上放棄了“流動性”的要求,不能輕易贖回;如果是非定投,實際上放棄了“安全性”的要求,有一定概率發生比較嚴重的虧損;
股票、主動型基金,同樣是放棄了“安全性”的要求,對研究投入要求更高,因而對收益性要求也更高;
一級市場股權,放棄了“流動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安全性”,來追求長期小概率的較高收益;
保險同樣放棄了“流動性”,限制了“安全性”,追求小概率的極高“收益”。
看清這一點,你會發現,這個金字塔,實際上是:
以回避小概率的最大風險和追求小概率的極高收益為頂層資產屬性
以追求收益為中間主體資產屬性
以安全為底層資產屬性
這種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資金配置,實際上滿足了很多人“既要、又要、還要”的心理,但說句實話,對于大部分家庭,無論是普通中產,還是小康,4321的資產配置只能用“平庸”兩個字來形容。
想要知道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就需要真正理解“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這三個要素。
三、收益性到底是什么
收益性跟其他兩個因素不同,它沒有上限,沒有客觀的高低標準,所以要知道對自己而言,你的最低要求是什么?理想水平是什么?
我把理財的收益目標分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是沒有房貸壓力的人,這一類人目標的下限就是四個字,跑贏通脹。
通脹不是CPI,你可以用“無風險收益”來代替,就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收益,必然影響實際消費水平,最終體現在物價上。
目前的“無風險收益”就是銀行理財這一類收益,大約年化2%~3%。
注意這是下限,教育、健康、旅游、住房、娛樂,哪一樣不比2%~3%漲得快?你的消費階層提升得越快,理財目標也就越高,所以最好不要低于5%。達不到,你的錢就在貶值。
第二類是背了房貸的。
利率差不多在6%左右,很明顯,貸6%的款,買4%的銀行理財,你是在為銀行打工,會惡化你的資產狀況;相反,如果你能達到高于貸款利率的收益,銀行就在為你打工。
綜合這兩種情況,可用于理財的金融資金整體目標收益率在8%以上,不低于5%,是一個能保住你的社會階層的目標。
這里還需要考慮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股票是典型的主動投資,你需要花大量的學習和研究成本,收益目標至少要上浮2到5個點;基金、一級市場股權等被動投資,也需要一些學習研究成本,可以上浮1到2個點。
綜合判斷:有主動投資的,收益目標最低10%~12%,只有被動投資的,最低6%~8%,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收益目標不是股票和基金的收益,而是整體資產的收益,作為其中收益頂梁柱的股票和基金,收益要求還要更高。
雖然,這只是“收益性”的最低目標,但想要達到,根據“不可能三角形”,你也要放棄其他兩個目標之一,比如安全性。
四、安全性到底是什么
安全性可以簡單理解成“不想虧損”,但虧損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與虧損幅度、與心理承受能力有關,我把它分為暫時性虧損和永久性虧損。
比如說,一輪熊市,大部分散戶和基民的虧損都在30%以內,這個虧損幅度相對容易在之后的三五年內追回來,所以是“暫時性虧損”。
但如果虧損達到50%,你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賺回來,這意味著你很可能會浪費一個大牛市,這種情況下,又要分年齡看:
如果你是40歲以上,投資經驗一般,這個跟頭有可能會影響你一輩子的投資,所以被稱為“永久性虧損”。
如果你年紀還小,未來有新的收入追加,學習能力又強,虧50%其實很容易追回來,那就是“暫時性虧損”。
這兩種虧損還與承受能力和產品條款有關:
如果本金虧損不大,但意志被幾次失敗擊垮了,喪失了對投資的信念,選擇放棄,那也是“永久性虧損”,A股有2億股民賬戶,70%處于休眠狀態,這1.4億投資者大都屬于“永久性虧損”。
很多私募有一個清盤的平倉線,通常是20%~30%,觸發清盤后,也屬于“永久性虧損”。
有了這個分類,“不可能三角形”中的安全性目標就有了明確的界定:
如果把安全性當成“放棄項”,意味著你經常承受暫時性虧損,并可能出現小概率的“永久性虧損”的風險;
如果把安全性當成“控制項”,意味著你可以承受暫時性虧損,但絕對不冒任何的“永久性虧損”的風險;
如果把安全性當成“首選項”,意味著你不愿承受任何形式的本金虧損。
最后來分析一下流動性目標。
五、流動性到底是什么?
這是一個不亞于安全性,但實際被考慮得較少的因素。
很多人都會問我一個問題,我兩三年內要買婚房,現在有點錢,買什么基金比較好。
我的建議都是,兩年內有明確用途的錢,不要買任何股票和股票基金,如果有上述資產,從現在開始,馬上制定退出計劃。
這是因為,所有的投資都是在比較“風險收益率”,假如這兩年內,股票跌到一個非常低的位置,實際上意味著持有股票資產的高性價比,理論上說,你應該改變原來的用錢計劃,放棄房產投資。
可你買的是婚房,無論現在的股票跌到什么程度,你都不太可能放棄買房計劃,你只能割肉——很可能是“永久性虧損”。
投資十年以上,時間是你的朋友,投資一年,時間是你的敵人。理解了這一點,流動性目標也有明確的界定:
十年內大概率用不上的錢,流動性應作為“放棄項”;
生活基本開支,不到兩年時間內一定要用的剛性支出,流動性應作為“首選項”;
其他的錢,流動性一般是“控制項”,但也可能按你的實際需求來定。
界定清楚這三個因素后,就可以構建更針對自己實際需求的“不可能三角形”了。
六、四種人生的資產配置
背景設定:32歲男士或30歲女士,結婚一年,計劃兩年內生孩子,可投資金融資產30萬,房貸每月1萬,家庭稅后收入3萬……
我列了四種常見的人生計劃:
第一種人生:如果你對投資理財完全不感興趣,也不想多花時間……
你應該放棄不可能三角形中的“收益性”,即,你不可能戰勝通脹,唯有知識才能在不提高風險的同時創造財富,就算是買基金也要花時間研究。
一旦放棄了“收益性”的要求,理財就變得如你所愿地簡單,把“安全性”作為首選目標,主要配置各種銀行理財和債券基金,“4321”的配置就可以變成“7201”或者“8101”。
再把“流動性”作為控制指標,有明確用錢節點的錢,盡量保持金融產品的流動性;完全用不到的錢,配置“定開型”理財產品和純債基金,只配10%~20%的偏債混合型基金。
如果家庭收入較高,可以變成“6202”或“7102”,即加大保險資產的配置,理由很簡單:你沒有理財能力,就需要考慮到極端情況下,子女的生活水平少受影響,保險就要多配。
第二種人生:如果你既沒研究能力,又想追求戰勝通脹的收益
這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你應該放棄“安全性”,追求收益性,再把流動性作為控制指標,配置比例變成“1261”,即只留10%高流動性的資金應對日常生活開銷,20%的穩健資產應對節點性支出。
這個方案的重點是“6”的部分,你要把60%的資金投資到幾個股票指數基金,并不斷定投追加,熊市多買,牛市少買或暫停,長期投資,輕易不止盈。
由于股票資產的長期收益高于其他資產,中美兩頭下注,指數基金投資又排除了小概率風險,放棄“安全性”意味著你能扛得住巨幅波動,那最終也會“求仁得仁”,得到想要的戰勝通脹的收益。
這也是巴菲特指的路——普通人投資,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投指數基金。
第三種人生:在較遠的時間點,有大額開支
比如說,你不希望你未來的孩子像你一樣“卷”,想讓他接受較昂貴的體制外教育,走國際路線,雖然你的收入較高,但仍然需要追求高收益。
由于是一個比較遠的計劃,你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把“收益性”作為首要目標,放棄“安全性”,多配權益資產;后期再根據前期的收益,重新構建“不可能三角形”。
具體可以這樣,首先把時間節點定在8年后——孩子上小學,由于8年的時候,中間大概率會出現一個大牛市,可以按“2341”或者“2431”配置。
如果你的運氣很好,在第三年就遇到了大牛市,實現目標有望,那就在牛市中漸漸放棄“收益性”,把“安全性”作為控制指標,并越來越注重“流動性”的時間節點管理,把配置變成“3421”,最后是“4321”,甚至在臨近節點前臨時變成更保守的“6211”。
如果投資不順利,5年后,你意識到目標達成有一定難度,由于體制外私立教育是一個比較彈性的目標,它不是一次性開支,也不是一定要在小學就開始,那就把目標延后到小升初或更往后,繼續當前的“不可能三角形”。
除此之外,未來的創業計劃、出國移民計劃,等等有重大人生計劃的資產配置,都可以依照這個方案。
第四種人生:未來沒有明確的生活計劃,有多少錢辦多大事
沒有計劃,那可以直接放棄“流動性”,接下來,就要考慮,你更想追求收益,還是更想追求安全性。
前面說了“對投資不感興趣”的情況,如果你對投資感興趣,愿意投入時間,也有能力研究,那就可以把“收益性”作為第一目標,把“安全性”作為控制指標。
研究的方向,如果時間有限,可以研究基金,配置比例為“2521”,如果興趣很高,也可以研究股票,配置比例為“2251”。
如果投資了一段時間后,意識到自己是一個風險偏好比較低、見不得收益率忽上忽下的人,那就應該反過來,把作“安全性”為第一目標,把“收益性”作為控制指標。
此時的最佳配置比例:40歲之前是“3421”,40歲之后是“4321”,這是因為,40歲之前,“收入資產比”高,抗風險能力更強,可以多配點基金。
你也許發現了,這幾種方案,40歲之后都是“4321”,那不是跟開頭說的平庸方案一樣嗎?
七、平衡、平穩還是平庸
高凈值家庭的4321,跟一般人的4321看上去配置一樣,但在實際理財中,相差很大。
40%的固定收益部分,他們有銀行VIP特供產品,能找到靠譜的信托產品,所有產品收益都會比你高一個點以上;
30%的基金資產部分,他們才不會去買張坤葛蘭,他們的社交圈可以接觸并識別到頂級私募產品,同樣的市場風險,收益至少比你高5個點;
20%的高波動權益資產,他們不一定會放在股票上,而是有機會認購風險投資、一級市場股權,雖然風險不小,但資金量大可以分散投資。
資金量大,還可以找靠譜的專業人士打理。總體算下來,他們的4321比你的4321,每年穩定高3~5個點收益。
所以4321對高凈值家庭而言是平衡,對大部分家庭而言就是平庸——對激進的人太保守,對保守的人又太激進。
用我們上一篇《如何用“不可能三角形”解決人生的一切難題》的觀點來說:
三角形最具有穩定性,但資源的約束,讓大部分人只是獲得低水平的穩定性,遠遠無法達到滿意的水平,而通過不斷更換“放棄項”“首選項”,讓我們的產品、工作、人生獲得更高水平的“不可能三角形”,幫助我們走出這種低水平的“穩定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