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許多新業態從業人員采用靈活就業的方式,用工關系呈現多元或松散化的特征,如何保障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社保關系如何建立,越來越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和重視。
建議
加強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的頂層設計。在頂層設計中應著重解決現有保險保費高、水平低、差異大等問題,讓新業態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與現行工傷保險構成銜接和補充,為新業態就業人員解決底線保障問題。加強平臺企業為職工參加社會保障的督促檢查。企業對與其構成勞動關系的職工要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引導和支持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根據自身情況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險;相關新業態就業人員的行業主管部門,如郵政、市場監管等,要加強對管理企業的監督檢查。積極推進平臺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人社部門要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行業的平臺企業為重點,強化職業傷害保障,要求平臺企業按規定參加;鼓勵平臺企業通過購買人身意外、雇主責任等商業保險;同時,進一步優化社會保險經辦,探索適合新就業形態的社保經辦服務模式。進一步擴大新業態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范圍。應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制度,盡快將新業態就業人員納入失業、生育等保險保障范圍。(周海山 孫 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