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8月9日晚,在比亞迪的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上,13輛分別來自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廣汽、奇瑞、吉利、長城、蔚來、理想、小鵬、比亞迪的代表車型列陣排開。此后,一段回顧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歷程的視頻引爆全網,引來無數網友點贊:“這才是中國品牌該有的樣子,這是一次中國汽車的加速超越。”
(資料圖片)
這段刷屏的視頻,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比亞迪的格局,更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篤定、產業競合的共贏、品牌軍團的壯大。回顧改革開放45年來,從制造到智造,從代工到自主品牌出海,中國制造業從未停下前進步伐,不斷蓬勃生長。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一起闖,成就中國制造!
自主創新的篤定
一起創新,一起攻關,誕生了“家電軍團”“手機軍團”和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軍團”。
“我很清楚地記得,2017年—2019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凈利潤大幅下滑,尤其是在2019年,當時公司凈利潤只有16億元,但那一年我們在研發上還是咬緊牙關投了84億元。”回憶起比亞迪的自主創新之路,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幾度哽咽。
在最艱難的時候,比亞迪仍在堅持技術研發投入,筑起技術“護城河”。最近12年,比亞迪有11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的凈利潤,甚至很多時候是凈利潤的3—4倍。也正是對自主創新的堅持,讓比亞迪坐上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頭把交椅。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只有掌握核心技術,中國制造才能真正由大變強。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制造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靠的就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永無止境的自主創新。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授獎決定,大疆的無人機斬獲中國外觀設計金獎。不斷推陳出新、迅速迭代的專利產品,已成為大疆占領市場戰略制高點的“必殺技”。
從造容易的、簡單的產品,到制造有技術含量的、大批量的產品,到如今高端制造、精密制造。大疆走過的路徑,也是中國制造、中國創新崛起的生動實踐。用科技重新定義“中國制造”,大疆讓無人機從“玩具”變為高技術產品。
改革開放45年來,一批中國制造從業者苦練內功、潛心研發,推動越來越多的高端設備制造實現自主可控。
今年1月,我國首臺國產漢諾ECMO正式獲批上市頒證并投入生產,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意大利之后第四個獨立生產研發ECMO的國家。該產品由國創中心與深圳漢諾醫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邁瑞聯合攻關,經過近3年時間完成研制、注冊認證、規模生產。該產品填補了國內長期空白,成為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三來一補”低端制造,向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全球價值鏈高端轉變;從產業鏈末端的“世界工廠”,向自主創新的“中國智造”轉變……一批中國制造企業一起創新、一起攻關,加速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價值鏈更高端邁進。
產業競合的共贏
一起合作,一起競爭,中國制造從追趕走向領跑。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上,電競顯示器吸引不少玩家駐足。TCL華星與三星一起推出57英寸、240Hz刷新率、R1000曲率的8K高端電競顯示器新品成為電競屏領域的“網紅”,不少玩家排隊體驗沉浸式電競。
此次合作堪稱強強聯合。TCL華星在55英寸、75英寸TV和8K高端TV顯示面板領域出貨量全球第一,在電競顯示領域擁有絕對優勢;三星則是全球顯示器品牌中出貨量第三名,市場占有率約10%。
TCL華星與三星的合作頗有淵源。早在2021年,TCL華星完成了對蘇州三星的收購,并且還打造了全球唯一一條兼容LCD、micro?LED、IJP?OLED高世代面板產線,TCL等國內面板企業正在改寫液晶面板市場格局,屏幕“國產替代”的路線越走越穩。
企業個體的成長故事,置于產業發展的維度來看,極有可能就是全球產業版圖不斷變化重構的縮影。
“我們在和本田、豐田等跨國企業的合作中,逐步實現資本、人才、技術、管理模式的積累。”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毫不諱言合資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助力,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合資合作的模式為中國汽車企業吸收、消化和再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有了開放合作,產業就有了迎頭趕上的機會。經過20余年發展,廣汽集團旗下已有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乘用車、廣汽埃安等數十家企業與研發機構,成為國內產業鏈最為完整的汽車集團之一。
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制造企業不斷掘千尺深,在自主創新上,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
不久前,大眾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達成技術框架協議。在合作的初期階段,雙方計劃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
正如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首席執行官孟俠所說:“伴隨電動汽車市場的強勁增長,我們希望開拓更多市場機會。同時,我們也將重點放在與實力雄厚的本土合作伙伴開展聯合開發項目上,以迅速擴大我們的產品組合。”
這次合作堪稱雙贏:大眾借助小鵬的技術完成新能源產品的布局;對于小鵬汽車而言,借助這次合作可以提升其技術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
改革開放45年來,一批中國制造企業一起合作、一起競爭,帶來越來越多的全球首發技術和產品,向國外的老對手、老隊友反向輸出技術,推動中國制造業跑向更廣闊的天地。
品牌軍團的壯大
一起淬煉,一起開拓,中國制造品牌邁向高質量出海新階段。
今年上半年汽車出口量前10位的車企中,有9家為自主品牌車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出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正邁向高質量出海新階段。
比亞迪成為其中最大的“黑馬”。產銷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其在海外共銷售7.4萬輛新能源乘用車,超過去年全年海外銷量,成為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速最高的車企。此外,小鵬汽車等多家新勢力品牌已先后登陸挪威、瑞典、德國等海外市場。
業內專家認為,這體現出中國車企出海逐漸從傳統貿易模式向海外事業發展模式轉型,從單純的產品輸出向“研—產—銷”全價值鏈“走進去”的階段邁進。
從“產品出海”轉向“品牌出海”,改革開放45年以來,隨著中國制造對全球制造業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一大批中國制造品牌一起淬煉、一起開拓,從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脫穎而出,乘著全球化、數智化的東風,品牌出海蔚然成風。
“出海”還意味著產業鏈的深度全球化。7月4日,比亞迪和巴西巴伊亞州政府共同宣布,雙方將在卡馬薩里市設立由3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綜合體,總投資額約合45億元人民幣。該綜合體為比亞迪在亞洲以外的第一家電動汽車工廠。
而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占地20.8萬平方米的美的空調泰國工廠已于去年底投產。這是美的在海外最大的智能數字化工廠。“泰國工廠匯聚了美的集團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如工業互聯網、自動化、精益物流等,并結合泰國本土特色,在研產銷等方面深入推進本地化運營。”美的泰國空調工廠管理部部長孫干強說。
目前,美的集團在全球擁有31個研發中心和40個主要生產基地。在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看來:“美的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全球化,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全球突破’。”
不僅是家電、汽車行業,近年來,中國制造涌現出大批科技型企業,如華為、小米、大疆等,他們將自主品牌產品推向世界各地,與國際巨頭同臺競爭。依托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快時尚巨頭希音正助力更多中國服裝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和國際化出海。
今年上半年,希音宣布5年投入5億元繼續深化供應商賦能工作,并建立了首個服裝制造創新中心持續輸出柔性供應鏈標準。截至今年上半年,希音已累計支持供應商工廠修建面積近24萬平方米、培訓超240場次,全方位推動供應商工廠綜合能力提升,推動更多中國“智造”與品牌打開國際市場。
“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品牌走出國門,對于我國經濟轉換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表示,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的創新、重視質量的提升、加強管理模式的更新換代,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昌道勵?許寧寧 見習記者?曾良科
統籌:袁佩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