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持續改善農村面貌的重要措施。連日來,濱河新區街道組織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全力推進美麗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切實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相關資料圖)
“黨建+網格”,強化分工明責任
制定《濱河新區街道2023年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把黨員干部凝聚在一線,劃分黨員干部人居環境整治“責任田”,街道主要領導沉在一線、靠前指揮,以“找差距、補短板、促提升”為原則,對轄區7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再加壓”“再升溫”“再鼓勁”,激發農村綜合環境治理向縱深發展的新動力。
建立健全街道、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組、黨員群眾五級人居環境整治網格化責任管理體系,實現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管理。通過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菜單式”排查為保障,秉承“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常態化組織群眾參與門前“三包”“美麗庭院”等工作,讓全街道人居環境真正“凈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
黨建+宣傳,強化思想營氛圍
廣泛動員多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奏響人居環境“最強音”。充分利用“主題黨日”“三會一課”、村民小組會等形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新媒介,運用鄉村大喇叭、繪制文化墻、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廣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宣講宣傳,向群眾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實現群眾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思想蛻變,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巾幗志愿者、文明戶、鄉賢等,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凝聚人居環境提升整治合力,引導全民參與,全民行動。同時注重發揮“村規民約”作用,讓村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促進“門前三包”等責任制落實,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形成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黨建+監督”,強化落實抓長效
整合街村力量對五陳路、過境路、鐵路沿線等主干道路和紅柳林、水磨河村通村道路兩側的垃圾堆、果袋、塑料袋、廢棄鐵絲網、枯枝落葉等進行了集中清理,并使用圍擋隔離,防止“垃圾山”復發;聯合城市管理執法大隊對五陳路沿線和碓臼灣舊村亂堆亂放、亂搭亂掛、無證洗車等進行了集中整治,共出動裝載機工作56小時,清運垃圾62車,人工108人次,清理垃圾600多噸,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安全、有序、優美、文明人居環境。
街道紀工委對各村開展公路沿線、河道沿線環境衛生常態化管理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對工作推進不力、問題整改不到位、環境衛生“臟、亂、差”段面所涉村對應的第一責任人、直接責任人等相關人員嚴格追究責任。并將各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情況納入年度考評內容,引導各村干部變壓力為動力,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為群眾做出表率。
下一步,濱河新區街道將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及全域無垃圾治理工作,緊盯常態化整治、長效化落實、制度化鞏固,從最關鍵的問題突破,在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全力推動全街道人居環境由治標向治本轉變,按下人居環境整治“加速度”,扮靚生態宜居鄉村“高顏值”,著力打造“美麗、宜居、整潔、有序”的生態宜居樣板街道,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底色。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