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五一”假期,“人從眾”再現,鄉村旅游也在持續升溫。在廣東,鄉村游、民俗游、近郊游等方興未艾,其中,以體驗鄉村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游線路尤受歡迎。
鄉村游何以成為新風尚?一是為了避開人流,越來越多游客意識到,與其在熱門景點“擠破頭”,不如到鄉村體驗慢生活;二是尋找鄉愁,感受“家家門前長流水,戶戶庭院花飄香”的田園風光,重溫“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舊時記憶;三是感受鄉土文化,這是一種更深的浸潤,它始于鄉愁,又不止于鄉愁。
在地文化是鄉村旅游的精髓。近日,在粵西一濱海縣城,筆者游覽了多個鄉村,對“一村一文化”有了切身的感受:有的文脈蔚然、底蘊深厚,光是一座宗祠就值得細細品味;有的依海而生,雖非熱門打卡地,一派原始的海灘也別具一番風味;有的是鄉賢眾多、相對富裕的文明村,不少民居頗具特色,傳統與現代在此交織融匯……在粵西地區,這樣的村莊不在少數,盡管它們地緣文化相近,狹義上并不算“異鄉”,但筆者仍有“旅游”之感。
有學者認為,鄉村文化是無處不在的,除了老房子、老物件等承載的鄉土記憶,散落于鄉間的地方戲曲、民間故事等,也有待串珠成鏈。不少當地人卻總覺得這些家底“沒什么好看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于此,多少有些司空見慣;另一方面,一些村莊不是沒有開門迎客的條件,而是其文化特性挖掘得不夠深入,或者這種展示過于簡單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鄉土文化傳承的不足,以及茹古涵今的“鄉紳式”人才的欠缺。
有趣的是,在筆者的旅途中,村中小賣部的老板無意中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侃侃而談的他們,儼然“駐足的導游”“行走的村志”,讓這次來訪多了幾分人類學考察的意味——鮮有文字記載的逸聞趣事、原汁原味的風俗人情、基層百姓的生活哲學、土生土長的在地文化,倘若不去“深描”,難免走馬觀花、“千村一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既不缺資金、稟賦又較為優越的鄉村,對懂得經營管理、善于打造IP的人才的培育,也尚未給予足夠重視。
鄉村旅游不僅要“土”得別致,也應“特”得鮮明。《半月談》對國內鄉村旅游情況開展的千余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鄉村旅游的同質化問題最為突出。隨著旅游消費的不斷升級,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熱衷于開拓新玩法,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顯然不足以形成“文化磁場”。而就粵西文化而言,兼采“三大文化”之長又具有本土性特征,形態多樣、各有千秋,很多民俗地域特色極強,本身就是一座故事的“富礦”。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更有文化味的詩和遠方,才能回味無窮、近悅遠來。 (高 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