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黃群慧
【資料圖】
■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范思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群慧8月12日參加由中國經濟時報主辦的“經濟前瞻論壇2023年會”時強調,我國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黃群慧認為,我國需要在供給側、需求側和經濟治理方面重點著力,從而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供給側需要完成的新任務主要有:減小數字技術對全社會共享發展帶來的挑戰、減小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
黃群慧表示,在大力推進數字技術發展中,必須注意基于數字技術的創新驅動可能會出現就業和收入分配的“三重極化”效應。一是“超級明星企業”占有了絕大部分利潤、數據和市場份額;二是相對于資本要素所得勞動收入份額持續下降;三是數字技術對操作性技能勞動者替代引發收入分配極化趨勢。
黃群慧認為,隨著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加深,新成長勞動力減少,大齡勞動力占比增加但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者傳統技能和認知能力構成競爭,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改善會相應放緩,我國人力資本積累面臨一定壓力。
在經濟治理方面,“逆全球化”對產業治理體系帶來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對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帶來挑戰。
黃群慧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尤其要實現產業發展政策與產業安全政策的協同。我國需要加快調整完善產業管理體系和產業政策體系,以有效應對“逆全球化”可能引發的產業安全風險。
黃群慧認為,推進高質量發展關鍵需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安全理念把握發展、衡量發展和推進發展;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原則,從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經濟政策的優先序和著力點,主要的任務是:切實提高勞動報酬份額和居民收入比重、打造數字經濟驅動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模式、消除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共享發展鴻溝、構建全社會終身學習和全面學習體系、確立產業安全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對地方招商引資行為的制度化協調。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并注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總 監 制丨王輝王繼承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