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融中財經
撰文 | 梔子
一季度,多省市黨政一把手開啟“跨省串門”模式。
【資料圖】
“整個招商團隊都出去了!穿梭大半個中國,幾乎每周都在出差,會談了幾十家企業和當地機構。主要就是去各大明星風投城市,找各類科技創新型企業。”
今年以來,不僅各家投資人紛紛開啟出差模式,連各地政府的黨政代表和招商人員都在密集飛行。招商引資,不僅是創投人的KPI,更是地方政府的職責所在。
一季度,包括江西、上海、江蘇、河北、四川等多地不同省份黨政代表團,先后奔赴安徽對當地招商創投發展學習取經。以杭州西湖區為例,先后去了合肥產投集團、蔚來先進制造基地、科大訊飛、合肥國家實驗室和中安創谷科技園等地,現場考察了合肥國有資本投資平臺、新制造業項目、產業園區等。
作為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省處于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天然聯系。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近幾年更是憑借投資和引進京東方、蔚來汽車以及聯發科、長鑫存儲等明星企業成功出圈,成為“最強風投城市”,僅2022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已高達84%。
今天,全國各地招商引資如火如荼,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更是火爆。對大多數地方而言,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提升產業鏈價值幾乎是各地政府的新共識。一方面政府發揮土地、政策、人才、產業鏈等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除資金外的更多配套扶持,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和企業入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所以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縣級市,甚至是較為偏遠的小地方大張旗鼓搞起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資本招商,儼然成了一些地方盤活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的新鑰匙。如此,安徽成為各地政府學習的“座上賓”也就可以理解。
1
學安徽
成了政圈新現象
今年一季度,包括上海、江蘇、江西、四川、河北等多地省市黨政代表團“一把手”帶隊前往安徽,對當地招商創投發展學習取經。就連安徽當地政府招商同志都表示:“我們最近真的是接待不斷。”
2月18日至19日,江西省黨政代表團赴安徽考察,走進了安徽中國視谷、奇瑞智能網聯超級一工廠、科大訊飛等處,實地了解安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方面的打法和成效。3月16日至17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率上海市黨政代表團來安徽考察交流。3月21日至22日,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在安徽考察,包括省委書記信長星、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來安徽考察。3月10-11日,河北省工信廳廳長付振波率省工信廳、邢臺經開區調研組赴安徽省調研新能源汽車及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并赴比亞迪、江淮蔚來、合肥國軒等企業實地調研。3月8日至9日,河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賈樂堂一行赴皖,調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
與此同時,代表地方黨委政府聲音的黨媒也頻頻聚焦安徽,比如《浙江日報》發表文章提出“要學合肥‘以投帶引’模式。無論是對標蘇州、深圳等傳統外資高地,抑或相較合肥、常州等新興‘風投之城’,寧波乃至浙江在招商引資上仍有不少方面需要追趕。”
安徽最典型的便是依靠政府投資迅速崛起的“風投之王”合肥。憑借政府牽引投資、企業落戶、最后形成產業規模。比如現在已在合肥投資千億的京東方。2007年,合肥政府邀請京東方來落戶時還面臨著巨額虧損,在眾多質疑中,合肥準備了全套廠房、人才供給與完善的規劃方案,整個項目投資共175億,政府承擔其中120億,是合肥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為了項目順利進行,甚至停掉了合肥市本地的城鐵建設。
今天來看,引入京東方后,合肥引來了500家相關配套企業。同時坐擁了長鑫存儲、晶合等一眾半導體龍頭企業,牽手比亞迪、蔚來等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成功做出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運作模式: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合肥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引領合肥市產業的發展。一進一退之間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產業項目落地。”
據了解,2022年合肥市資本到訪量排名全國第4,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去年一年密集接洽了國內包括紅杉資本、毅達資本、華潤資本、中金資本、中信建投等頭部VC/PE悉數在列的100余家風投創投機構,對接項目208次。目前,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相繼招引設立47支參股母子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參股基金超1500億。截至2月,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推介招商項目總數達105個。
其實,不只各地代表去安徽,安徽也去全國。比如青島,今年以來各地政府部門來青島招商考察明顯增多,僅特來電青島總部2月內就接待來自安徽、廣西、內蒙古、新疆等多地市招商考察團近30場次。剛結束的一季度,合肥也先后帶隊前往了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北京等地,由政府部門和基金公司組成聯合盡調組對擬招引落戶項目進行綜合盡調研判。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為安徽注入巨大動能。對于多地的來訪,安徽方面也表示,希望在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省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點區域協同發展、合作示范區發展上深化協同。
2
安徽創投“小目標”
300家,6000億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科技創新更是安徽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是省級黨政代表團赴皖考察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赴皖考察還是黨媒聚焦,都折射出近年來安徽矚目的跨越發展。
2022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7位,GDP突破4.5萬億元,增長3.5%;總量躋身全國前十、較8年前提升四個位次增,增速居長三角首位。近五年,安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6%;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制造。其中,合肥市2012—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4.4%提高到54.9%,對工業增長貢獻率由30.5%提高到71.6%。2022年,合肥市戰新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已高達84%。
同時,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落戶安徽,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位居全國前列。在創投圈瘋搶科技人才的今天,安徽也是不甘示弱,正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十大新興產業。
為了吸引全球頭部風投創投機構來皖落地,開年以來安徽省連續出臺具體措施,比如設立總規模不低于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推進合肥、蕪湖和蚌埠市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力促該省創新創業資本蓬勃發展。
最近合肥高新區發布30條具體政策舉措,圍繞機構集聚、業務創新、降低成本、基金投資、資本市場、自貿創新、引進人才、構建生態和科技賦能9方面,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包括分5年建立總規模不少于100億元的政府引導基金,聯合省、市國有平臺設立專項基金,聚焦支持“雙招雙引”;做大區級天使投資基金,打造“科大硅谷”風投創投街區等具體措施。
在學習借鑒滬蘇浙及山東、青島、深圳等地經驗做法上,安徽印發《支持風險投資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出臺“20條”支持風投創投高質量發展,提出到2026年末,力爭全省風投創投等管理機構達到300家,風投創投等基金管理規模達到6000億元,逐步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創業資本高地。
其中包括強化政府基金配資支持,省內各級財政資金、政府引導基金或母基金、地方國有獨資企業實際出資子基金的總和可放寬至子基金實繳總額的50%,出資天使子基金比例不設上限要求;聚焦基金投資,建立省市上市后備資源庫與風投創投機構名單雙向推送對接機制,引導風投創投機構投資上市后備資源庫企業;聚焦基金管理,完善省級政府性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決策機制,政府引導基金或母基金參股比例30%以下(含)子基金,可不派駐董事、不設定一票否決權;優化管理機制,對省級政府性股權投資基金參股的風投創投子基金,對其存續期、管理費撥付方式、投資損失允許率等方面放寬限制;聚焦基金退出,實施企業上市“迎客松行動”計劃,將符合條件的風投創投基金投資的企業納入上市后備資源庫培育。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到2027年全省經濟總量向7萬億元沖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萬元以上,從一系列支持母基金和創投發展的重要舉措來看,除了常規性招引風投創投機構、給予獎勵外,還在大力改善創新性市場環境,多措并舉。
3
招商內卷
企業難抵誘惑,VC出面調解
“經濟要發展,項目是支撐,招商是關鍵。”已經是各地方政府的新共識。今年兩會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被寫入各政府工作報告,“拼經濟”成為熱詞,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全國各地一把手都在忙著”跨省串門”,各地政府和產業園區都在加大馬力,統籌謀劃推進招商引資工作。
河北某市招商辦負責人告訴記者,“招商接待工作也是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任務。一旦客商有了投資考察意向,就會立即進入牽線搭橋的紅娘角色,全程跟蹤服務,項目不落地。紅娘不撤崗。”
因此招商人員要專業化也成為各地政府的更高要求。以山西為例,對今年新簽約的項目,實行專班管理,做好手續辦理、流程審批、要素配套等服務,力爭實現“拿地即可開工”。宜賓為打造一支素質高、懂業務、后勁強的專業化招商隊伍,采取每周自行學、每月研討學、季度講座學等方式相結合,開展招商隊伍人員學習培訓。
“內卷”對于政府所承擔的招商引資責任也可謂是體現的淋淋盡致。這也是為何當前創投圈各大機構紛紛將招商攬做了自己的KPI,就是希望完成返投任務政府可以另眼相待。
某VC機構負責人劉文文告訴記者,“過去一年,政府引導基金對GP如何實現返投、滿足自身招商需求是極為嚴苛的,尤其是在基金募資時對于擬投項目的落地不再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到對稅收產生節點、當地投資規模的具體測算。”
以前,一個普通企業主要考察成本、地段、行政效率等,選址可能在附近看看就能定下,但現在企業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內收到幾十個邀約,在返稅、教育、配資、訂單、戶口等方方面面可以對比增值條件,這就讓“參選”的各地政府和園區加劇PK。
一家電子信息領域快速成長型企業自2015年落戶某縣城工業園后,產值每年增長30%,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8億元。駛入快車道后也面臨一大煩惱——來自各地的招商“誘惑”。
負責人表示,“辦公室抽屜里放著好幾個地方擬好的招商引資落戶意向方案。不少地方招商干部都有直接上門,開出了不少誘人的搬遷落戶條件。有的提出減免加補助5000萬元,有的開出給28畝土地和扶持資金3000萬的優惠,還有的承諾可以和當地相關企業合并打包上市等。”出于對公司所在地營商環境的認可,他和投資人也商量,就公司目前的發展暫時不搬遷。
今天,除了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地區,四川、江西、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區的政府引導基金設立速度明顯增加。除了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也在積極布局,下沉發展基本已經成為政府引導基金的大趨勢之一,幾千億的集中簽約、上百億的單體投資遍地都是。在招商引資領域,幾千萬甚至都算小項目。“內卷式”挖墻腳招商可以說也越來越普遍。
就連合肥,合肥市國資委規劃處處長陳曉明在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說過:“確實有些優質企業被其他省市挖走。”
園區要順利招商引資,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硬件配套和軟件服務,更要向上爭取更多的政策優待乃至推動頂層設計,隨之而來也開始出現一些無效動作,比如不以落地為目的簽約、不以簽約為目的的會談,接待宣傳也成了招商引資人的必備作業。看起來繁忙一片,但實際落地企業并不理想。一些企業已經出現埋怨和頭疼。
某新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表示,他曾到全國不少地方考察投資環境,一些地方的普惠政策印出來比一本書還厚,資金、土地、補貼等都能提供。可一旦落戶,就很容易失去主動權。之前的一些承諾“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我們仍來參考合肥,安慶日報曾對合肥招商團隊做過一次報道,合肥市投資促進局有一批數百人的項目招商人員,每個人負責研究特定的產業行業,每年有200多天在全國各地尋找值得投資的項目。團隊專業到什么程度?在某地考察一家工廠時,招商人員看了廠房和設備后,直接報價:你這項目的投資額是3800萬,這把企業負責人驚到了,因為這個項目的實際投資額是3700多萬。
可見,企業擁抱資本、擁抱政府的前提是合適的頂層規劃與路徑設計。經過三年疫情考驗,一批企業已經倒下,穩健活下來的實力企業必然需要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生長的優質土壤。
中國地方政府和創投摩拳擦掌比拼經濟的勁頭,正撲面而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