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執法總隊會同上海市計測院,對當地某火鍋店開展飛行檢查。執法人員抽取了肥牛、和牛、羔羊肉、肋排肉、青筍等五樣菜品進行現場稱重。檢查發現,肥牛、和牛商品實際重量值與結算重量值之差超過規定負偏差,涉嫌違反《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管理辦法》。針對上述違法行為,執法人員將對其立案查處。
現實生活中,雖然管理越來越嚴格,可是不良商家總能想到“短斤少兩”的辦法。遇到了“短斤少兩”的情況,有的消費者選擇忍氣吞聲,有的消費者會較真找商家理論。但是,即便最終執法部門介入其中,往往也不過是“退貨了之”“補償斤兩”。不良商家依然會在經營行為中故伎重演。
正如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所言,類似這種“縮水”的“短斤少兩”行為,是餐飲界的一個潛規則。餐飲業剛剛復蘇,對于餐飲單位而言,需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經營局面,切莫為了一時利益而給整個餐飲行業抹黑。對于消費者來說,則需要多些維權較真的心理,商家的“短斤少兩”往往也是消費者嫌麻煩不愿較真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監督管理部門需要承擔履行職責,維護市場的公平交易秩序,打造和諧的交易關系,促進市場的繁榮。一方面要加大經濟處罰的力度,另一方面不妨多些讓“短斤少兩”商家丟丟人的措施,用“法律的秤”稱稱商德的斤兩,讓“商德縮水”的經營者不敢再昧著良心賺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