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秦發忠在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組織舉辦儺雕技藝培訓班。圖為秦發忠在現場培訓講解面具的彩繪技法。
2023年3月4日,安順市西秀區東屯鄉高官堡地戲隊在儺雕文化博物館表演傳統地戲。
2023年新春時節,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祠堂前,屯堡地戲表演隊員首蒙青巾,腰圍戰裙,額戴臉譜(俗稱“臉子”),手執刀槍,擊鼓敲鑼,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引來了觀眾的陣陣掌聲。這些表演者戴的臉譜,有許多都出于民革黨員、安順臉子儺雕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秦發忠之手。今年51歲的秦發忠從事儺戲面具雕刻已有37年,從學習儺雕技藝到建立儺雕博物館,再到推動屯堡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秦發忠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人生故事。
(資料圖)
扎根鄉土的儺專家
20世紀70年代,出生于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的秦發忠,深受當地屯堡文化的熏陶,逐漸迷戀上儺雕藝術。讀小學期間,他就跟隨祖父學習臉譜面具制作,拿起刻刀,開始嘗試下料、夾胚、開鑿,在數個寒暑交替的日子里,雙手多次創傷,手掌布滿了血泡,最后慢慢變成了老繭,秦發忠都默默地忍受和堅持,也享受這痛并快樂著的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上百次的反復實驗,他終于學會了面具雕刻技藝。
為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藝,弄清楚地戲臉譜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秦發忠決定開始“補課”,數十年來,他深入安順西秀、平壩、普定等縣區的村寨,搜集地戲古劇本、碑刻、面具等文物,向當地的儺雕藝人、屯堡文化研究者請教。他四處拜師學藝,學習唱戲、跳地戲,廣泛收集并查閱屯堡文化資料,細心鉆研雕刻藝術,研究儺與安順屯堡的關系、安順地戲面具與其他民族地區儺戲面具的同與不同。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對儺雕藝術和屯堡文化越來越著迷,并把研究的視角從安順擴大到貴州的銅仁市德江、遵義市的道真、務川等地,以及云南、湖南、重慶、廣西、湖北等省市,接觸了越來越多的熱愛儺面具藝術和地戲文化的專家學者,讓他對屯堡文化、中國儺文化的研究更有信心。數十年來,秦發忠先后撰寫了《周官屯的面具:每一張都有性格》《安順地戲面具文化符號的原始意義》等30余篇論文。他還受邀請參加了貴州省內外舉行的儺文化學術研討會、人類學高級論壇、屯堡文化學術研討會等。他制作的《屯堡地戲柱》《盛世龍騰》《安順屯堡》《三國地戲面具》等作品被多家文博單位珍藏。通過加強學習交流,秦發忠逐步成為儺文化和屯堡文化研究專家。他先后獲得首批貴州工匠、貴州工藝大師、貴州省青年創業導師、安順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被多所院校聘為客座教授和特邀研究員。
屯堡文化的守望者
走進秦發忠家的二樓堂屋,懸掛在墻壁上“以儺會友”的匾額格外顯眼,秦發忠以此為座右銘,時刻提醒和鞭策自己,致力于儺雕技藝的研究傳承,讓古老神秘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16年4月,位于安順市西秀區周官村的儺雕文化博物館對外開放。這座博物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是屯堡建筑風格的四層小樓,這是秦發忠為保護和搶救民間儺文化各種實物和史料,自發籌資500多萬元修建的。走進博物館,各種形態各異的儺雕面具栩栩如生。博物館集中展示屯堡文化和儺文化,以安順屯堡地戲為主的面具藝術及相關史料,館內收藏了近3000多副面具,為儺雕喜好者和廣大游客看面具、學雕刻、了解儺文化提供了平臺。截至目前,已有25萬多人次前往參觀,秦發忠也成了義務講解員,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其儺雕面具的特點和文化故事。“聽的人越多,提問越多,我講得越有勁。”秦發忠說。
為做好儺雕技藝的傳承,推動屯堡文化發展,秦發忠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奔走呼告。2006年以來,他積極參加安順市瀑布藝術節、兩賽一會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動,為促進儺雕技藝和屯堡地戲的傳承發展出謀劃策、建言獻策。2021年,秦發忠與安順市一中、舊州中學、鎮寧職校、安順機械工業學校等學校深度協作,培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2023年1月12日,秦發忠在貴州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呼吁,挖掘貴州儺雕文化資源,打造貴州特色文化品牌。這一提案得到了與會領導的積極回應。
近年來,秦發忠帶領當地儺雕企業免費培訓民間藝人1000多人,培訓學生4000多人次,幫助解決農民工就業400多人,他的公司為安順市培訓殘疾人318人,為促進地方群眾創業就業貢獻力量。2015年,秦發忠被授予安順市五一勞動獎章,同年12月,他被評為貴州省青年致富帶頭人;2017年,他的公司被評為貴州省勞模創新工作室、貴州省技能大師工作室。
當前,安順地戲的傳承人逐年萎縮,這讓秦發忠深感憂慮,他經常在工作之余,走村串戶去做周邊村民的思想工作,他每到一個村寨都會給地戲隊伍一定的慰問金,呼吁老年人支持年輕人學習跳地戲和儺雕技術,以便讓流傳下來的屯堡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文旅融合的弄潮兒
從1999年辦雕刻作坊開始,秦發忠一直都在探索儺雕文化產品與市場的結合點,從而擴大產品的銷售量。2003年他開始籌建儺雕協會,2007年,他組織建立了劉官鄉周官村儺雕協會,將當地75名從事儺雕的藝人組織起來,形成了“協會+公司+雕刻廠+儺雕藝人”的聯動發展模式,注冊商標,開拓市場。同時他抓住貴州省連續舉辦的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活動機會,積極組織協會加大儺雕產品創新開發,將儺雕產品變為旅游商品,并開展銷售活動,協會企業實現了抱團發展,有力推進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2017年,秦發忠帶領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開展踏新春、親子游、夏令營等活動,針對不同的季節和來訪客群的需求開發了“定制游”線路,參觀儺雕生產工藝,體驗屯堡民俗,住在屯堡民宿,看一場原汁原味的地戲,帶一兩個喜歡的“臉子”回家,吸引了云南、廣東等地的旅游者。在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秦發忠被民革中央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我想把博物館再擴大,動員村民把閑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來建更多更好的民宿,還要將地戲文化活動豐富起來,讓村民錢包鼓起來,鄉村美起來,儺文化活起來。”對于未來,秦發忠始終信心滿滿。(楊秀愛 張定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