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各省2023年高考分數陸續公布,全國各地高考生開始奔波于志愿填報工作。與此同時,一所名為“山河大學”的學校,在某抖、某書等自媒體平臺異軍突起。隨著“校徽、校園卡、校友群”等大學設施的圖片資料廣泛傳播,“山河大學”在各大互聯網平臺獲得持續的輿論關注。
據報道,所謂的“山河大學”是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個省份的343萬考生,每人出1000元,總共是三百多億,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綜合性大學,面向“山河四省”招生。而在筆者加入部分所謂“山河大學XX學院群”觀察后,發現這所由“山河四省”高考生自發創建的“網絡大學”,除沒有真正意義的學校設施,其他一所大學應當具備的各項內容均已齊全。
原以為是高考生組織的一場“網絡鬧劇”,但隨著許多大學生的加入,運用相關直播通話技術,進行大學課程的教學活動,自發制定相關校規校律,這所大學似乎真的“辦起來”了。但在這所虛擬大學“成功開辦”的背后,我們應當深入思考,為何這樣一場“鬧劇”竟由假轉真?
“山河大學”的成功創辦,一方面反映了四省考生對優質教育的渴望,另一方面表達了其身處于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地區的無奈。在此契機下,一眾考生把自己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希望,寄托于一個自發構建的“烏托邦”之中。而后通過網絡的傳播、發酵,這一網絡熱梗最終演變成一所真正建立在互聯網中的“大學”。
筆者認為,“山河大學”的“辦校形式”值得進一步獲得發展。通過這樣一所“虛擬大學”,以契合當下青年網絡社交形式,促進教育資源的良好涌流,或將對教育資源發展不均的現實問題提供一定的解決思路。不過,筆者也發現“山河大學”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眾多學生更熱衷于參與學校建設的討論,或是扮演學校的管理者,對于涉及學術性問題的討論積極性不高,存在一定地異化“山河大學”的“辦校初衷”,而以消遣娛樂為主的現象。二是存在不法分子介入有關群聊后,冒充學校的管理者,向考生誘騙錢財的不法行為。三是缺乏諸如大學生等教育資源的加入,“山河大學”的“教學工作”難以推進。而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與解決。
筆者希望,諸如山河四省創辦的“山河大學”,西南四省創辦的“折耳根大學”等,可以真正以共享教育為目的,依托互聯網平臺成功“辦校”,促進教育資源匱乏省份的學生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不是在一陣陣空談建設中,只成為一小朵信息洪流激起的浪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