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11日晚18點,上海博物館“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首個夜場正式開放,1500名觀眾如約而至。此展自1月17日開展以來持續火爆,近1個月接待觀眾總數超8萬人次,文創產品單日最高銷售額達19萬元。
一個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何以在上海火爆?據報道,該展覽以50位藝術家的52件作品,串起從15世紀文藝復興至19世紀后印象派的發展脈絡,呈現一部濃縮版歐洲繪畫史。在特展上,觀眾不僅可以細品大師杰作,還能感受四百年間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化的變革,人們觀察事物和再現世界的方式發生的巨大改變。
看一次展覽,就能了解歐洲繪畫史,并從中獲得個人感悟,這樣高的“性價比”自然滿足了當代人希望用最少時間獲得更多體驗的需求。
博物館是人類文化的縮影,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博物館及展陳的多樣性。但是多樣性不代表碎片化,必須通過多樣的表達方式來滿足人們的觀展需求。今年春節期間各地博物館人流火爆也印證了這一點。
主題化表達迎合新需求。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和”為統領,通過“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四個單元,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彰顯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遼寧省博物館推出五大展覽、四大主題、十余項新春公共教育活動,以文物為媒探尋歷史文化遺產的當代表達……
科技賦能增加體驗感。北京法海寺壁畫主題沉浸式數字藝術館,通過4K高清顯示屏原比例還原壁畫真跡,360°立體環繞落地球幕再現古代工匠的智慧巧思,全方位生動展現壁畫原貌,讓近600年的古壁畫“活”起來;南昌市博物館推出全國首個元宇宙概念流動數字博物館,將眾多不同種類的數字化陳展內容進行高度集成,涵蓋了包括LED互動大屏幕、VR沉浸式內容、AR體感內容、AI體感拍照等眾多內容;廣州博物館推出了“穿粵記”廣州歷史文化實景體驗活動,觀眾可以穿上不同時代的服飾,化身6位歷史名人,在80平方米的“廣州歷代城址”大棋盤上搶答歷史知識、競猜廣州文物;“央博新春云廟會”元宇宙體驗活動,借助數字化技術,將民俗、非遺文化知識與交互功能相結合,為受眾打造一個全新的文化云社交場……
從聚焦文物本體的欣賞價值,轉變為汲取文物所承載的全方位價值,博物館從“看物”到“見人”,從參觀到參與,從展覽為主到體驗、創造、娛樂兼存,各種服務應運而生,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了多種體驗,實現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當代表達,堅定了國人的文化自信。“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正成為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終極目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