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網友點哪,我們查哪!”“3·15”期間,一檔名為《你點我查》的執法短視頻節目,儼然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官方“嘴替”。在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運營的這檔節目中,工作人員化身“督哥”進行食品安全檢查,“突襲”餐廳后廚、奶茶店、農貿市場等場所,存在問題的當場要求整改……這些短視頻引得百萬網友持續圍觀,直呼“建議全國推廣”。
近年來,各地都在大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即“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以此推動監管檢查透明化、制度化和標準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將“指揮棒”交給群眾,是《你點我查》的可貴之處。節目中,“督哥”去哪里完全由網友說了算,用短視頻記錄“探店”過程并對外發布,相當于從“少數人監管多數人”轉向“多數人監督少數人”,有利于讓檢查更加公開透明,更有說服力。
這無疑是網絡版的群眾路線。一般來說,消費環境怎么樣,群眾的感受最直接,他們反映強烈的問題,通常也最迫切需要得到解決。
這種良性互動可謂一舉多得:其一,執法者走向前臺,有利于擺脫單純說教的刻板印象,拉近和民眾的距離,以“小切口”推動“大共治”;其二,網友切身參與和見證食品安全的日常監督之余,還能及時“避雷”,對相關政策、法律等有所知曉;其三,對經營者而言,更透明的執法也是良好營商環境的一部分,節目本身的熱度,其實也印證了網友對其監管方式的認可。
事實上,《你點我查》雖然聽起來“硬核”,但實際上也很“柔軟”。比如,某火鍋店的檢查視頻發布后,執法人員針對后廚存在的不規范操作對老板進行了一對一指導,老板才意識到自己很多習慣做法的錯誤,并進行了全面整改。有力度更要有溫度,既“打板子”又“開方子”,這是人性化執法的應有之義,同樣也是“督哥”和同事辦節目的初衷:“曝光不是目的,監管也是一種服務。”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政務若要真正“出圈”,“有意思”和“有意義”缺一不可。當然,這意味著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勇氣——即便像《你點我查》這樣給人沉浸式體驗的“頂流”,也曾被質疑執法視頻的真實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哪怕有不同的聲音,“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也是最好的“流量密碼”,在一問一答、一疑一釋、一來一往之間,信任和人氣就會慢慢生成。
我們期待更多像“你點我查”這樣的政務創新會不斷涌出,正如一位網友在評論區所說:“最近文旅局局長不是很卷嘛,我覺得這個也可以卷一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