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有關ChatGPT的多個話題登上熱搜。上線僅僅兩個月,ChatGPT的活躍用戶就突破一億。
要說最近誰是頭號“網紅”,想必非ChatGPT莫屬。從面世到日活用戶破億,它在短時間內火爆全球,一時間成為現象級消費類AI應用。ChatGPT到底是啥?簡言之,它是一款AI聊天機器人,本質上仍是替代人工勞動的生產力工具。但相較于其他聊天機器人,ChatGPT無疑更“聰明”,寫論文、編代碼、創作小說等工作,都能手到擒來。不少和它“聊過天”的網友感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ChatGPT辦不成的”,甚至有人擔心會被它搶飯碗。可以說,“高能”的ChatGPT,助推AI由“幕后”轉向“臺前”,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也使更多人提高了對AI新藍海的期待。
不過,該應用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它目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限于算力資源和算法限制,無法進行自我創新。而隨著用戶群體越來越大,ChatGPT也引發了知識產權、應用邊界、學術倫理等諸多爭議。
新興事物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往回看,這一爆款AI應用的“出圈”,有賴于長年的AI技術研發積累,受益于深度學習技術突破、算力提升、大數據積累等諸多因素。向前看,ChatGPT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在發展中不斷解決問題、實現突破。
無論如何,新技術引領新發展、創造新生活,值得期待。于社會,科技就是生產力。ChatGPT商業化應用前景可期,有助于激活發展力,促進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帶動其他領域產生新的行業變革。例如,通過此交互平臺可以幫助企業與客戶建立有效溝通,在提高服務品質的同時降低企業的服務成本。于個人,技術為生活添助力。隨著ChatGPT應用深入生活各方面,為教育、醫療、汽車、游戲娛樂、智能家居等注入新活力,將讓智能生活更加可及。
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該如何對待類似新技術的沖擊和挑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以更好地為我所用。其關鍵在于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方案去應對,方向不同,結果則不同。對個人來說,與其擔心人工智能搶飯碗,不如校準目光向內看,多下功夫拓展知識增量,錘煉自我的創造力、競爭力。于社會而言,更需拉遠目光向前看,前瞻布局、盡早謀劃。
(摘編自2月9日《廣州日報》文/張冬梅)
最近更新